•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中少总社《中国历史故事集》:跨越半世纪的出版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集

《中国历史故事集》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历经林汉达、雪岗两位作者以及数代编辑的共同努力,跨越半个多世纪最终出齐。它以京味儿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至今畅销不衰。

一名优秀的编辑,要编学研写四位一体,齐头并进。编辑以编为主,但也一定要懂写作。只有懂写作,才能准确地把握书稿的优缺点,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

中少总社原副总编辑 雪岗

一开始,他是这套书的编辑;后来,他成了这套书的作者。

他说,这套书前半部是他的编辑代表作,后半部是他的写作代表作。

这即是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历时半个多世纪才出齐的“大书”——《中国历史故事集》。

这套书最初的作者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而这套书的编辑、后来又成了作者雪岗,因为精彩续写,而被誉为“小林汉达”。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雪岗详细讲述了他与这套书之间 ,真真可谓出版界的一段佳话。

编辑生涯第一套书

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书荒的时代,很少有为少年儿童而写的历史读物。当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前身)的编辑们创新性地策划了一套以通俗语言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图书——《中国历史故事集》。选择作者时,他们首先想到了林汉达。林汉达写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就是以口语化写作出名的。编辑们和林汉达说了之后,林汉达高兴地答应了。

很快,第一本《春秋故事》写完了,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此后,林汉达又写了《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书中,林汉达用口语化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生动平实,通俗易懂,不仅适合孩子们阅读,成人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历史学家吴晗为此还专门写文章推荐了这套书。

那时雪岗正在读高中,喜欢历史的他读了这本书后,觉得以朝代写作的体例很是新鲜。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之后会与这套书结下如此之深的缘分。

套书前3本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本来第四本《东汉故事》也应该是个“60后”。但林汉达写出来还没来得及出版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中国历史故事集》因此成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1978年,中少社决定重新出版《中国历史故事集》。可是,由谁来编辑这套书呢?任务交给了雪岗。当时他刚到出版社工作,这也成了他进入中少社后编辑的第一套书,他与这套书 自此拉开了序幕。“我是学文学语言的,又对历史很熟悉,和林先生相仿,因此编辑室主任才会让我来编。”

雪岗接手《中国历史故事集》后,首先重新修订了前3本,由此了解、熟悉了林汉达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后来,他又对第四本《东汉故事》的手稿进行了修订加工。1979年,《东汉故事》在时隔十几年后,正式与读者见面。

前4本,雪岗只是担任编辑工作,而让他成为这套书作者的,是第五本《三国故事》。

有一次,雪岗去拜访林汉达夫人,林夫人拿出了先生以前写的50多万字的《三国故事新编》的初稿给他看。这套“新编”系列是林汉达为成年读者而写,与上世纪40年代就出版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和后来出版的《前后汉故事新编》是一个系列,这也是林汉达的代表作。“我当时动了一个脑筋,能不能把这50万字改写成8万多字,变成《三国故事》,续上《中国历史故事集》前4本?”雪岗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林夫人和出版社的一致支持。但是,找谁来写又成了一个难题。

雪岗告诉记者,林汉达对于如何进行口语化写作琢磨得很透彻。他与夫人都是浙江宁波人,在家也说宁波话,但是他的文字却有浓郁的北京味儿,而且完全口语,语言通俗且精到,比如写人生气或高兴的表情,他可以用各式各样几十种不同的词汇表达,“这是一个奇迹”。正因如此,想找到合适的作者就更加之难。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中少总社《中国历史故事集》:跨越半世纪的出版故事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