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了解一个历史故事,又知道一个“上下其手”的典故,增加学识,增长见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请看我的文章吧:
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事不断。楚康王十三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这时候的楚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郑国虽然弱小,面对侵略也是节节抵抗。楚国的军队进军到了郑国的城糜,这个地方的守将是郑国的大夫皇颉。
皇颉心想楚军远道而来,必定人困马乏,我来个偷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许能取得胜利。于是,皇颉就率领军队出城偷袭楚军。
但是出乎他的意料,楚军训练有素,面对偷袭,很快镇静下来,并且顽强反击。楚军的一个将领穿封戌骁勇善战,带领楚军大败郑军,穿封戌还活捉了皇颉。
战争结束后,穿封戌押着皇颉准备回国领赏,穿封戌心里美滋滋的,心想我抓获了郑国的一个大夫,立了大功,回去楚王该给我升官了。
就在这时,半路上却杀出个程咬金来,公子围带人冲了过来,他硬将皇颉给夺了过去。这个公子围是楚王的弟弟,仗着很受楚王的宠爱,平时行事蛮横无礼,人们都让着他。
穿封戌眼瞅着自己的功劳就没了,哪能服气啊,就向楚王告状。楚王知道自己弟弟的臭德行,但是碍于亲情,自己不好出面,就踢足球,把这件事交给太宰(官名,类似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伯州犁来处理。
伯州犁就把穿封戌和公子围都请来,先让他们说说各自的抓获经过,结果二人都说得头头是道。
伯州犁为难了,他就对这两个人说道:“你们俩说的都有道理,我也确定不出来,我看不如这样吧,把皇颉押来,问问他自己,因为俘虏最清楚是谁把他捉住的。”
穿封戌和公子围都同意了。于是,伯州犁命人把皇颉带来,让他站好。接着伯州犁对皇颉说道:“你仔细听清了,穿封戌和公子围两人都说是自己活捉了你,到底是谁俘虏了你,你自己心里最清楚。你是一个聪明人,一定要如实回答,明白吗?”
然后伯州犁抬起右手,手掌伸开,手心向上,恭敬地指着公子围,对皇颉说道:“这位是公子围,我国国君宠爱的弟弟。”然后,他把左手放低,只伸出一个指头,指点着穿封戌,说道:“他叫穿封戌,是我国城外的一个县令。现在你清楚这两个人都是谁了吧,究竟是谁俘虏你的,你要如实说出来。”
皇颉是个聪明人,一看伯州犁的手势,一听伯州犁的介绍,皇颉心领神会,马上就明白了。皇颉为了谋求生路,哪敢得罪公子围啊,于是便指着伯州犁抬高的那只手,回答说自己是被公子围所俘虏。
于是,伯州犁判定,抓获皇颉是公子围的功劳。
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文: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楚人以皇颉归。
后来,人们以这个历史故事形成一个典故“上下其手”,用来比喻玩弄手法,徇私枉法,串通作弊。
再多介绍一点,虽然伯州犁这次讨好了公子围,却并没有得到好处。公元前541年,公子围杀死病中的楚王郏敖(公子围的侄子),篡夺了王位,被称为楚灵王,即位之后,楚灵王深知伯州犁惯于徇私枉法,串通作弊,就对伯州犁很不放心,后来借故把他给杀了。
可见,做人还是要真诚、正直、实在,上下其手是要不得的,最终会害人害己。
请关注我,既能了解一个历史故事,又能知道一个典故,增加学识,增长见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上下其手”这个典故,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好友们分享、讨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