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冬的一天,粟裕带领着一支小部队,用“截尾子”的办法,打掉了敌人的一个排。所谓“截尾子”,就是在敌人行军的岔路口,待其大部队通过,只剩下“尾巴”时,移动敌人设下的路标,将“尾巴”引入我军设伏地段。不料,前边的敌人行动迟缓,听到伏击的枪声,即掉头向我军追来。
粟裕带领大家迅速转移,被敌人追到一条山沟里,前而有一个据点挡住了去路。那时,粟裕的部队和敌人穿的都是一样的灰军装,只是帽子不同。粟裕急中生智,布置大家用化装来迷惑敌人。他们将袖管、裤管卷起,把帽子攥在手里当扇子扇风,哼着不三不四的小调,径直向敌人据点走去。
“哪一部分的?”敌哨兵咋咋呼呼地问。
“永嘉保安司令部三营八连。”粟裕流利地回答。
“从哪儿来?”
“唉,在大顺北被共军打了一个伏击。”
“往哪儿去?”
“上芝溪头集中。”
“你们司令叫什么名字?”哨兵还有点不放心。
“许蟠六。”粟裕显得有点不耐烦地回答道。
敌人见没有什么破绽,就放他们进去了。粟裕-•进据点,即指挥大家赶快从后门出去。等敌人发现有诈,从后面追来时,他们已经通过据点,脱离了危险区。
可是,不了解敌人的布防情况,到处乱转也不是办法。这时,粟裕命令部队包围了一个乡公所,并发起突袭。说也凑巧,正好抓到了那个乡的乡长。
“你是乡长吗?”粟裕问。
“鄙职……噢,不……小人有罪。”乡长颤颤兢兢地说。
粟裕命令道:“你马上给县长打电话,说你这里很紧张。”
“小的不敢。”乡长打着哆嗦说。
“照办!”粟裕严厉地用枪抵住他的腰,“就说请县里赶快派部队来。”
那个乡长吓得连忙拿起电话,结结巴巴地向县长报告。
县长回话说:他那里哪还有什么部队哟,县里的部队都开到什么什么地方去了。
就这样,粟裕达到了了解敌情的目的。部队三绕两绕即越过了敌人的封锁线。
粟裕敌人据点“借路”,乡公所“了解”敌军情,都是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取得”了敌人的“帮助”,以敌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