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有节则无虞

读者文摘 朱莉安 1年前 (2021-11-24) 19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有节即是有所节制,有所保留,不把弓拉满,不把事做绝,预留出腾挪空间和回旋余地,避免陷入亢龙有悔、势尽反败的困境。
  
  《韩非子》中讲了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结果是把自己置于逻辑的死胡同,自打耳光,进退不能。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满则必溢,满则必损,满则必倾。《庄子·外篇》也讲了个类似的故事,战国时期东野稷是个有名的擅驾者,他在鲁庄公面前夸下海口,他驾车无论是进还是退,车轮的痕迹都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的直,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旋转打圈,车辙都像木匠用圆规画的圈那么圆。庄公就叫他驾车表演,说一圈两圈不叫本事,兜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那才叫高手,结果东野稷车仰马翻输了个底朝天。
  
  可见,凡事皆有度,过则必生变,再强的硬弓,势穷力竭之后,连薄如蝉翼的丝绢都不能穿透,故而先哲才语重心长劝诫曰:“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话不可说尽。”尽则满,尽则竭,尽则穷,尽等于自断生路,无异于自尽,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鉴于此,为防止重蹈“尽”的覆辙,《管子》提出量力而行,勤俭节约,避免消费无度造成奢侈浪费的主张,“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否则,居家就会难免饥寒,治国就会面临危险。唐代宰相陆贽也强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成书于清代的《格言联璧》则认为,凡事都要知道有所节制,“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言行举止,饮食起居,看似平平常常,微不足道,但其中学问却不可小觑,知道守正有节并躬行不辍一以贯之,非常困难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强调修身,就是因为它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
  
  有节不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极具远见深识的大智慧。
  
  古人曾发明一种特殊的“座右铭”,名曰欹器,其上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口薄而敞开,其上放置匀速滴水,特别之处在于它“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凡事都要懂得节制,刚刚好是最高境界。孔子有感于此,谆谆告诫他的学生,只有做到智慧超群而不显锋芒,功高盖世而不居功自傲,富可敌国而不骄矜,武勇无敌而示以怯懦,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曾国藩对此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一生奉“花未全开月未圆”为行事指南,时刻恐惧祖宗余泽被其一人享尽,他凡事忌满,每逢朝廷为他加官晋爵,他总是至诚辞谢,以至再三、再四,他在家书中几乎随处可见对满盈的警惕,谦虚、退让、宽容、恕道就是他“留遗泽”“惜余福”的持身之道。
  
  有节就是“十分聪明用七分”,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覆辙;有节就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万事留余地,得意不再往;有节就是君子只要半个脸,凡事只求半称心,给自己与他人之间留下余地;有节就是懂得守拙与谦退,有功劳推一推,有机会让一让,“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菜根谭》)风光不独占,精彩一起沾,“众乐乐”绝对强于“独乐乐”;有节就是懂得知足常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知道自我克制,做蝜蝂没意思,结果也不好。见到别人发达了,要知道“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天地间还有好多人不如自己;有节就是在对敌斗争中,预留弹性,进退有据,不求一战定乾坤,也不冒险孤注一掷,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达到目的后即迅速脱离接触,绝不陷入没完没了的纠缠之中,透支自己的实力,总之一句话,不做亏本的买卖。
  
  有节则无过,有节则无悔,有节则无败,有节是风平浪静,一路阳光,行稳致远,无往而不利的人生至宝。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有节则无虞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