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十日谈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作者:乔万尼·薄伽丘 《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讲述了10个青年男女在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避难于别墅里发生的事情。他们在10天时间里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所讲故事包罗万象,有历史事件、民间故事也有传说。透过这些故事,作者歌颂了现实生活,赞美爱情,谴责禁欲主义和封建贵族、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整本书散发人性自由之光。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十日谈在线阅读地址十日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作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人曲,十日谈让我大跌眼镜,竟然是本三俗故事集,堪比三言两拍中离奇的一个个市井八卦。细想这样比还真像,都诞生于思想久为宗教或理学禁锢而又有了社会变数的时期,人欲越被压制没被满足的需求就会越要找个出口,小说是最好的承载工具。不同的是,意大利及欧洲因为教廷的分裂和封建领主的权力重新分配,是相当于春秋战国的大礼崩乐坏时期,因没有强有力的专制势力接手,让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快速普及。当思想不再有因为稀缺的肉欲和严厉惩罚所带来的带宽限制,精英们视野开阔然后进入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反观我国,清军入关后更严厉的文字狱和大家族对妇女裹小脚和贞节牌坊的变态追求让人欲更为压抑,思想非但没有解放反而奴化。小故事在七百年后的今天来看并不觉着别出心裁,可这些小故事里展露出来的套路可算作后世的鼻祖,从这里看到了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的影子。一些神转折让人发笑,而另一些则因为思想惯性认为应该有神转折的却没有,如果在每一篇粗略的框架中添油加醋增加很多枝节就会变得丰富华丽而成为当代好文。因为篇幅限制,小故事都以叙事为主,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褒贬。而过了几百年,当代的写实小说更注重对人物心理上对选择的艰难和不得已做重点刻画。独惯了复杂的再回去看旧时经典就会觉得那是文学小时候的事,人物扁平化,故事太简陋,完全体验不到当时的惊世骇俗和洛阳纸贵。

十日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喜欢认真的看完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却让人认真不起来,虽然有点囫囵吞枣,但最终还是花了好几个小时结束它

这是一本很有魔性的书,因而产生一大批有魔性的读者,真的是看读者的评论捧腹大笑,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本文学著作,却尽是让人三观崩塌的雷人故事。

但是,判定一本书的价值,不能仅从书中的内容判别,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去分析判别。看《十日谈》总有种三观被刷新的感觉,觉得书里的故事荒诞无比,极其浮夸,很多故事根本就不符合当下社会的道德标准,比如美艳动人、倾国倾城的少妇背着丈夫勾搭小三,最后结局还是和小三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再如有人看上朋友的妻子,然后朋友居然重友轻色将妻子馈赠于友,如此云云,数不胜数,但是毋庸置疑,《十日谈》对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启蒙作用,其在解放被禁锢的人性、反对封建的教条主义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因此它自然摇身一变从低俗故事会变成了文学名著。若忽略此书的写作历史,放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这无疑是一本满嘴跑火车的小黄书。所以,一本书的成败真是与大社会的政治风向有着密切关系

十日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阅毕久久不敢写评论……小时候只把“薄伽丘,彼得拉克,但丁”作为一个知识点背诵,从未想过有一天真要去读《十日谈》;当概念变成具象,抽象变得具体,却瞠目结舌地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心里落差……今天偶然读了黄永玉先生的评价,认为甚妥,放这里了:“用不着替咸湿书乔装打扮,有没有历史、社会、文学意义都无关涉,咸湿书就是咸湿书。它是人类重要智慧结晶。反它也好,压它也好,它永远会和伽利略、哥白尼一样崇高不朽。

“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竟然放了《十日谈》中文译者方平兄一马,令他得保太平,怕也是早悟出了这点玄机!” 恐怕早十年读了,也断然不敢承认的。[调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十日谈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