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保罗·卡拉尼什 比尔·盖茨、蔡康永、“卷福”感动推荐,震撼40国读者的“生命之书”,《纽约时报》非虚构类NO.1,英文版畅销百万册!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本书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岁就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保罗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当呼吸化为空气在线阅读地址当呼吸化为空气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当我捧读完,紧接着看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我发现,书里的保罗,电影的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都有相似一点——他们突然迎来了死神的到访,由此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死亡从来不会缺席,我们多么希望它的迟到,可惜我们根本无法选择。
这本回忆录,是保罗罹患肺癌晚期的弥留之际,竭尽全力写就的文字,讲述他的前半生。他的童年,他的求学,他的家庭,他的事业,他的三十六年,宛如一条河流,流淌在我们跟前。
保罗这一生从来没有停止过追寻生命的意义,求学期间投入文学和哲学,着迷惠特曼的精神哲学,后来意识到精神往往依托于大脑的容纳,让他投身神经外科的海洋。用保罗自己的话来说:
我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地四目相对。
我喜欢保罗,因为他是那么的有信念感,使命感,坦诚。保罗投身于高压力的神经外科,原因除了他一直着迷于精神和生理的共存,还有就是他真心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面对无法解决的疾病,病人难以安放的痛苦,他从外科医生变成一个心理医生,一个友善的朋友,引领他们接纳死亡,最后走的体面。
像保罗领悟的自然法则说的:熵总是在增大的,生命是无常的。最后,死亡溜进了他的肺部,他从站在手术台边掌握生死权利的医生,摇身一变成为了躺在手术台接受各种治疗的患者。这是生命的戏剧性,必然性。
不可思议的是,保罗和妻子露西接纳了死亡的事实,走出了死亡的阴影,然后他们想要生育一个孩子,让他们爱情留下一个生命体,事实上这给最后相处的日子抹上了金粉。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保罗留给孩子的纪念,保罗最后的话也是送给这个刚刚诞生的孩子。读来不胜唏嘘:
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篇故事的后记,由妻子露西所写,有一个情状是,每次露西去墓地看丈夫,都会拿着一小瓶马德拉群岛产的酒。那是他俩度蜜月的地方。然后倒一点在草地上给保罗喝。有时一边揉着那些青草,仿佛那是保罗的头发。啊,一个爱人的死亡并没有让爱消失,反而一直被活着的人深深的爱着。
呼吸化为空气,我喜欢这个书名,因为自然,不可逆,有哲理。既然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是生命的厚度有所选择。
保罗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在戏剧中理解死亡,在爱里感受真实,在文字完成救赎,正如司汤达的墓志铭所言:活过,爱过,写过。
3/100 To Read List 2019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整本书,我没有掉一滴泪。
可能是因为,我还未曾体会过站在生命边缘,守在生命边缘是怎样一种感受。也有周围人离世,可我有幸未曾亲眼目睹过,一场心肌梗塞,一场车祸,一次坠楼,一次溺水……“谁没了”,另一个谁告诉我,好遗憾,可我真的没有心痛。这是因为要不我不记得,要不我记不得,我只慨叹,生命脆弱,一瞬间便能要了你的性命。我有时候会想象亲人离世的场面,甚至自己的死法……可并未探讨到生或死的意义,这太大了,太远了,哪怕是一点儿启发也像雨雾般虚无缥缈,转瞬即逝。
那种鲜血淋漓的,或者悲痛欲绝的场面,我想我是受不了的,所以从不敢从事医疗工作。作者,保罗,包括他的妻子露西,真的很伟大,超越了很多医生,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作者像是写日记一样,又像是写信一样,写给自己看,写给女儿听,和自己对话,又在叮咛他亲爱的卡迪,类似的事情我也做过,的确是无比平静,惊涛骇浪在落笔的时候自然地变得温柔,想通过这样让自己成长,也想通过这样让看信的那个人成长。所以,我想,作者就是如此做到不煽情不劝告而打动人心的吧,将“生命”、“死亡”、“道德义务”……这些沉重的字眼变得不那么沉重。
书中好多话好像名言警句一样,朴实、精辟,似乎是对于人生真谛的概括,可我却什么也没理解。
要是保罗还活着多好啊……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保罗•卡拉尼什,本是一名神经外科的医师,正值而立之年,事业巅峰,前途一片光明,生活和谐安定,却被突如其来的一纸肺癌确诊给搅得天翻地覆。
然而即使明知自己已活不长久,保罗仍然坚持着医生的岗位,并且在饱受病痛折磨的岁月里写下了这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为一名医生,他是特别的:肺癌确诊,体力日益下降,已不能像从前精力充沛之时接较多台手术;作为一个病人,他也是特别的:他明白许多医生心里清楚病人的病情状况,只是嘴上不会全部说出,而对于保罗来说,只需要医生几纸机械的、布满晦涩难懂的药品名,他就能明白自己的病情如何,而无需别人隐瞒。
保罗既是医生,也是患者。
这种角色关系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仔细一想,其实还颇有意思。
好比一个人身为警察,却被卷入丑闻,深陷犯罪泥潭;一个传教士表面极其虔诚,暗地里却行污秽之事。医患自是矛盾的一对,而保罗却在同时经历这两股对流的冲击。
当然,这也未必是件坏事。医生的工作可谓是相当忙碌,而如今躺在病床上,保罗能够获得更多闲暇时间,去思考、去写作、去回味曾经。
保罗还在书中谈到了一些宗教哲理。作为虔诚的基督徒,保罗在住院的空闲时光里,也思考了基督教的一些宗旨。书中引用了《圣经•约翰福音》的几节,批判了那些只通过抠字眼来研究宗教的学者。我认为每本宗教书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灵,那灵是感性的,是需要感知的,而不是理性的。学者用理性的思维去研读,到头来也只能获得一点所谓的“真理”。
从这又体现出保罗身上一处矛盾——他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从事着医学这一“理性”“科学”的事业。当然,不乏有宗教信仰的医生和科学家,但是他们的脑海深处,总会有那么两股洪流,互相冲击,一点点侵蚀着他们的头脑。
文中保罗曾多次提到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这是一首阴郁沉闷的诗歌。保罗的生活原本也会变得阴郁沉闷,可是保罗坚持下来,呕心沥血,作出了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让妻女为其感到骄傲,也让我们在其中收获一份从容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