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作者:阿图·葛文德 王一方主编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在线阅读地址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读这本书正当其时:父母已日渐老迈,自己也临近天命。衰老、养老、告别,不可回避,却能提前思考和准备。作者的生命之思、医学之悟、那些无能为力的疾病和死亡启迪我们面对生死,宁静平和,勇敢理性。这是一本不枯燥、不违和、有故事的生死教科书,有助行业决策者、医疗从业者、普通民众借鉴和参考。总序   了不起的葛文德n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部 教授n* 葛文德的书映射的是他的生命之思与医学之悟。在葛文德看来,医学之美在于思维之花的绽放,从不思到寻思,从浅思到深思,从顺思到反思,从技术之思到哲理之思。阿图·葛文德三本书的书名就充满哲学意味和宿命感:《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最好的告别》,生命必须穿越复杂性,然后追逐纯美的境界,但完美永远无法抵达,生命必然走向涅槃。自序  一介凡夫  医生也许都想错了n※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01 独立  活到100岁的代价n@田园牧歌式的老年生活n* 如果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如厕、进食、穿衣、洗浴、整容、下床、离开座椅、行走(所谓八大日常生活活动),那么,说明你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不能自行购物、做饭、清理房间、洗衣服、服药、打电话、独自旅行、处理财务(所谓八大日常生活独立活动),那么,你就缺少安全地独自生活的能力。@活得久了,问题来了n* 如果父母活到很老,通常会有一个孩子(往往是最小的女儿)留下。这就是19世纪中期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命运。@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再nn02 崩溃  接受变老这件事n@ 人如何衰老以及为什么会老n* 经典的观点认为衰老是随机损耗的结果,最新的观点则认为衰老是有序的、基因设定的。@ 连医生都避之不及的老年病n* 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金钱——老年病医生和成人初级保健医生是医学领域中收入最低的;除此之外,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很多医生不愿意投身于照料老年人的行列。@ 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n* 导致跌倒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平衡能力差、服用超过4种处方药和肌肉乏力。没有这些风险因素的老年人一年有12%的机会跌倒,三个风险因素都占齐的老年人几乎100%会跌倒。@ 承认年纪大了才能活得自然n@ 老年病学家的晚年生活n* 他存钱,没有早早退休,因此没有财务困难。他保持社会联系,避免了孤独。他监测自己的骨骼、牙齿和体重的变化。他确保自己有一位具有老年病医疗技术的医生,能够帮助他维持独立生活。* 85岁以上的老年司机发生致命车祸的风险比十几岁的司机高三倍以上。高龄老人是路上风险系数最高的一类司机。03 依赖  我们为老做好准备了吗n* 凭着运气和严格的自我控制(注意饮食、坚持锻炼、控制血压、在需要的时候积极治疗),人们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掌控自己的生活。@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n@ 离开生活几十年的家n@ 关在救济院的犯人们n@ 应运而生的疗养院n@ 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n* 疗养院的优先考虑是避免褥疮和保持体重——这的确是重要的医学目标,但是它们是手段,不是目的。04 帮助 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n* 根据已经做过的数量极少的研究,拥有至少一个女儿对于父母能够获得的帮助至关重要。@ 什么时候可以考虑去老人院看一看n* 跌跤是无法阻止的麻烦的前奏。* 她不能不工作、一直陪着他吗?她觉得这个问题像是一把匕首插在心头。谢莉泪眼婆娑地告诉路,她提供不了他需要的照顾——情感上和经济上她都提供不了。@ 老人的渴求:一扇能上锁的门n@ 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n@ 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n* 他们从来不说自己首要关心的是老人希望怎样生活,因为往往正是因为父母喜欢就其决定与子女争吵而且固执己见,才导致子女开始带他们参观养老院。* 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是安全。05 更好的生活  抗击疗养院的三大瘟疫n@ 绝望疗养院里的疯狂计划n@ 用两条狗、4只猫、100只鸟发起的革命n* 针对厌倦感,生物会体现出自发性;针对孤独感,生物能提供陪伴;针对无助感,生物会提供照顾其他生命的机会。@ 修复健康,也需滋养心灵n@ 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n* 一旦坐上轮椅,她的体力就会迅速衰退n* 被丢在轮床上躺几个小时(这会导致皮肤受损,来自薄薄的褥垫的压力会使皮肤形成破烂的褥疮性溃疡)n@ 战胜老年生活的无聊与无助n* 对疾病和老年的恐惧不仅仅是被迫忍受对种种丧失的恐惧,同样也是对孤独的恐惧。当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他们就不再要求太多。他们不再寻求更多的财富,不再寻求更多的权力。他们只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被允许保留塑造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权利——根据自己的优先顺序作出选择,维持与他人的联系。06  放手  什么时候努力医治  什么时候放弃治疗n@ 大限来临该做什么n* 这种程度的肺癌已是不治之症。即便是化疗,平均存活期大约也只有一年。*在进行癌症治疗的初期,花费很高,之后,如果一切顺利,花销会逐渐减少。* 而对于致命性癌症患者,开支曲线呈U形,晚期费用再次上升——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生命最后一年的平均支出为94000美元。@ 善终护理不是无所作为n* 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晚期疾病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形。痛吗?胃口怎样?口渴吗?睡眠如何?有没有意识混乱、焦虑或者心神不宁?呼吸急促的情况有没有恶化?有没有胸痛或者心悸的情况?腹部有没有不舒服?有没有便秘、排尿或行走问题?n* 标准医疗和善终护理的区别并不是治疗和无所作为的区别,而是优先顺序的不同。* 对于绝症,这意味着致力的目标是解除疼痛和不舒服,或者尽量保持头脑清醒,或者偶尔能和家人外出——而不是关注考克斯生命的长短。@ 100种治疗方法不一定能有一种有用n* 1985年,古生物学者、作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发表了一篇不寻常的文章,题目是《中位数并不是要旨》(The Median Isn’t the Message),那是在三年前他被诊断患有腹部皮脂瘤之后。……手术和试验性化疗后,他又活了20年,于2002年年满60岁时死于与皮脂瘤无关的肺癌。@ 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n* 研究人员发现,乳腺癌患者、前列腺癌患者和直肠癌患者参加善终服务与否,在存活时间上没有差异。* 其中的教训几乎具有禅意: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 在生命的这个时刻,他们要回答以下4个问题:●如果你的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治疗吗?●你愿意使用抗生素吗?●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n@ 临终讨论专家的话术n* 这个过程既要求表达,也要求倾听。……如果你说话的时间超过了一半,那么,你就说得太多了。* 你应该说:我希望事情不是这个样子。*而是问:如果时间不多了,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n* 病人做决定之前,她想问他们的问题:他们觉得预后会怎么样?对于前景,他们有哪些担忧?他们愿意作出哪些取舍?如果健康状况恶化,他们希望怎样利用余下的时间?如果他们自己不能做决定,他们希望谁来做决定?n* 她告诉他:我需要了解为了博取一个活命的机会,你愿意承受多少,以及你可以忍受的生存水平。* 在以下的情况下,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做苏珊·布洛克同她父亲进行的那种谈话:化疗无效、在家里也需要吸氧、面临高风险手术、肝脏衰竭持续恶化以及不能自行穿衣。* 死亡是我们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拥有优势力量,注定是最后的赢家。@ 从医疗到照顾,从绝望到解脱nn07 艰难的谈话  为迎接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n@ 选择可以信任的医生n* 本泽尔接诊的方式让人觉得他是真诚的。他比我父母高几厘米,但他会确保和他们的眼睛保持平视。他把椅子从电脑前挪开,端正地坐在他们面前。我父亲发问的时候,他既不抽动,也不烦乱,甚至不做任何反应。他具有那种中西部人的特点,习惯在别人说完话后等一拍,确定别人真的说完了以后,自己才开始说话。@ 三种医患关系: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n@ 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n@ 少做一点也是一种帮助n@ 艰难的谈话如何开始n* 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nn08 勇气  最后的告别n※ 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 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 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选择比风险计算更复杂n* 她最大的恐惧和关心有哪些?她最重要的目标有哪些?她愿意做哪些交换、不愿意做哪些交换?n@ 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n* 我们阻止健康人自杀,因为我们认为他们的精神痛苦往往是暂时性的。@ 和父亲最后的对话n* 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就是做决定的责任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时候。* 我说:我想他已经停止了。我们来到他身边。母亲握着他的手,我们全都默默地听着。呼吸声再未响起。尾声  三杯恒河水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n* 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n※ 漂浮在这条水流汹涌的历史长河中,我情不自禁地感到无数代人的手穿越时间相握在一起。通过把我们带到这里,我父亲帮助我们理解,他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故事的一部分——我们也是。 致谢n 译者后记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第一次对生死有概念,是初中时候看到的·《入殓师》,为往生者整理仪容,可以好好告别,宽慰的其实是生者,峰终效应里给至亲之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挥手告别,然后通过死亡这扇门。

18年,我经历了四场与身边人的告别。

本科班主任亢老师,因心肌梗塞忽然离世,而我前一天还在校园里见过他,隔天要着黑衣参加他的葬礼。很久没有走出来,觉得身边有很多他生活的痕迹,有时会鄙视自己,他在时不闻不问,他走了算作刻意感伤吗?

年中毕业回家,见了姥爷,他已经老年痴呆三年,记不得我是谁,总觉得姥爷没变,和我小时候印象里是一样的,只是动作迟缓了一些。看着舅舅一口一口喂姥爷吃饭,好像时间看在他的身边慢了下来,那时姥爷已经进食困难了,给他买了一个榨汁机,觉得是我能做的事情了,工作不到一个月,接到妈妈的消息,说姥爷走了。那感觉就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天要黑了,大家都被叫回家吃饭,大家不是说好要一起玩的,而我没有人叫,茫茫然呆立,天黑了。

段老师是CC介绍我们认识的,第三次见面已是我在她的灵前。感觉我们两个的人生无比相似,差别只是年龄,整个过程我都间接经历了一遍,痛苦并没有比你少。如果再见,很想问问你也问问我自己,如果提前了解自己的人生,你是否还会做当时的选择。我知道答案明了。

姨夫是年前28号去世的,我没来得及参加出殡,第二天赶过去,他已下葬。三年前,我在电影院,收到哥哥的消息,姨夫得了胃癌,需要手术,电影院里人那么多,我哭成傻逼一样。哥哥守在床上,半夜给我发信息说他怕,怕没有爸爸,那么要强的人,第一次见他示弱。三年来,切掉三分之二的胃,前前后后住院化疗,毕业回家见他时是在医院,癌细胞已经多处转移,带着片子到省医院,医生说化疗还是有效果的,控制住了,他是个生命力顽强的老头啊,临走之前,他跟我说,工作之后要稳重,踏实。后来,身体渐渐虚弱,医生说身体不适合进一步化疗了,回家吧,去吃中药,疼啊,疼起来会骂人的那种,吗啡止痛,最后那些天吃不进东西,没有脉搏了,手脚凉了,老头没了。这些都是哥哥告诉我的。回家时赶上七日,那是人生中最摇滚的一天吧,兄弟姐妹三个,性格都犟,家里长辈提醒,坟前最后哭一次吧,家里人都看着呢,一个照做的也没有。只是过年时,嫂子偷偷跟我说,我哥喝多了,躲在卫生间自己哭呢。而我,没忘记也没放下,记得的居然是小时候,夏天晚上,在院子里的行军床上躺着,一起看星星的画面,天是天鹅绒的蓝,星星是黄色的钻,感激生命中曾有这样一刻的宁静。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给这本书打六颗星。它的价值已经超出了一本好书所应该具备的一切。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从自我价值感受的角度来说,人生的峰值和结尾决定了一生的评价。我们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攀上巅峰而努力,亲人朋友也会因为我们的成就而定义我们。但是一直以来,故事的结尾被忽略了,当人们虚弱了、老了、病入膏肓的时候,似乎就不得不交出自己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权,只剩下一具有生命的身体,任人宰割。医生说,这是为你好。家人说,这是为你好。可是,从来没有人问过当事人,什么才是他觉得最好的结局。现在耳闻的,所有的人都是在医院离开人世。医生说,我们已经用尽了各种方法来挽救他的生命。家人因此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可是,午夜梦回时,亲人那插满管子面目全非的身体将永远是最可怕的噩梦挥之不去。这真的是最好的决定吗?n更多独自生活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他们默默承受着生活所有的艰难,不愿打扰子女,不愿成为累赘,更不愿去疗养院。有能力的子女把老人接到陌生的城市一起生活,自己心里得到安慰了,却不理解老人为何不快乐,心心念念想要回老家。说他们不懂事,耍小孩子脾气。可是,人老了需要的就只需要吃饱穿暖和安全吗?他们都曾经是自己世界的主宰者,如今却要他们成为听话的孩子,想想也是不合理的。然而,你想过吗?n大多数人都是回避这个问题的,在中国这是个忌讳的话题。这本书让人们—老人、子女还有医生都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假如走到人生最后一段的那个人是我自己,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只此一念,就善莫大焉。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