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亲密关系在线阅读地址亲密关系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在和伴侣或者朋友的相处模式中,一般有两种,一种相似一种互补。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企图共同塑造一个自己想象的完美生活。亲密关系不单单指情侣间的关系,也包括朋友、工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等,因书中以伴侣关系为例,本文同。
误区一:你的没有满足的期待或者不开心都是他们的职责。
生活中的很多矛盾的起因都是我们夸大了伴侣的作用,把他们想象成一个完美的对象,希望他们具有各种各样的本领和特质,但这并不是他们的职责,在生活中,不同的情况下,伴侣扮演着三种角色之一: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一名老师,在你追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在相处过程中,不单单是在寻找爱情,也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从一开始的热情、好奇、兴奋,到初期的幸福缠绵、到中期的争吵推搡,到后期的冷淡离场,分崩离析的结果无非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不管怎样,相信真诚对待关系的人都渴望过去的付出能够得到收获回报和欣慰的结果,一段关系的相处,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解决不是躲避、不是就此罢手,不是消极排解,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仍然可以重新找到适合的相处模式,难道热恋就是一种完美的模式么?
许多人把需求和感觉当作爱,当自己的需求和感觉不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满足,便做出爱已逝的结论,有时只是我们把自己的需求在不经意间强加给伴侣,以满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某种特质的缺失、或者满足自己对完美爱情的期待、或者满足自己在朋友中的优越感。
误区二:伴侣是我们制造梦想的机器。
一旦找到有潜力满足我们需求的候选人,我们就着手将他们塑造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之路。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某种特质的缺失希望在伴侣的身上得到弥补,在明示或者暗示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期待不能得到满足时,失望便开始生根发芽,等到长大的那一刻,争吵便不可避免。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不让他们走自己的路,那么我们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这样建立的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的小小的自私需求。要知道,满足我,并不是他的责任。
如果对别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么失望将会是必然的结果。当把梦想寄托在别人身上时,我们会因为梦想即将成真而感到兴奋。但当现实的因素出现时,我们原本飞上云霄的心情,就一下子跌至谷底。有时候这样的失望会让我们认为对方是在故意欺骗我们,让我们相信他们可以给我们所要的一切。了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后的需求,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技巧。通常我们只会意识到自己希望伴侣做什么,却不会察觉自己深埋在潜意识里的需求,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即使当下伴侣满足了小小的需求,那么仍然有相同根源导致的需求在下一个时刻等待。
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
误区三:忍一忍就过去了。
滥用忍耐力是自己不曾考虑过的自以为的宽容。当过后其他的矛盾出现,过往的委屈一并浮现,新账旧账一起算简直会爆炸。学会接纳伴侣,也能让你学习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后,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的心中。
每一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往往出现四种行为: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
在远离痛苦的同时,也就远离了痛苦的根源。我们既沮丧又远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绝望地试着把心碎赶走。但当我们成熟或者长大之后,或许已经拥有从不同的角度来面对它的能力。也许,现在痛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难以承受了。当再次面对同样的痛苦时,试着去面对解决,或许会将关系更进一步。权力斗争的一个手段是生气,生气的一个好处是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就能有效控制对方的行为。当有罪恶感的时候,人会自然地因为可能被处罚而感到恐惧,这时候的人容易被操控。
吵架时我们说的话和事情没有太大的关联,只是用言语来伤人,同时为自己的行为找个符合逻辑的接口。言语攻击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只是出于自卫,用暴力来保护自己。如果我们选择攻击伴侣或抽离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也许不必去感受痛苦,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疗伤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在说出情绪的由来、强度和所造成的效应的同时,要小心不要在过程中释放了情绪。
应该如何面对伴侣的言语攻击?如果伴侣说你自私,而你为自己辩驳,那就表示你内心深处一定也相信自己是个自私的人。自卫的辩驳智慧让你的信念更坚定,加深对这个信念的而恐惧。只要接触自己的武装,才能了解,伴侣对我的攻击其实是求救信号,只有不快乐的,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别人。当伴侣对我使用言语攻击的时候,最好的响应方式就是感受并自行消化心中的不快,而不反击回去。
应该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付出?亲密关系是不可能一人一半的,因为这表示你只需要付出百分之五十的努力,只有一半的时间在为亲密关系努力,这是不够的,既然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内心世界的投射,将会发现伴侣也只付出百分之五十。这样都会坚持自己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那一份,却指责对方不肯尽全力。
不要固执地认为,你应该跟目前的伴侣过一辈子,途过不能自由的离开,那么即使留下来,可能也不是你自己的意思,你留下来,只是因为你决策这样是对的,如果是这样,就很可能会变成牺牲者。坦然面对亲密关系,不要让自己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亲密关系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关于对亲密关系的怀疑和对自我的内省
其说我是不善于建立亲密关系,不如说是还在偶尔怀疑和逃避亲密关系,泰山不是一日建起的,会这样还是因为我亲历的一些事,但根源上我说不清。。。所以我看此书的出发点在于人的亲密关系是否是必须的、那些看似亲密的人真的亲密吗。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怀疑?
先介绍一下这书的结构,这本书按亲密关系的建立到发展和顺序介绍:月晕现象、幻灭、内省,重点在如何维护亲密关系,为什么亲密关系会有各种问题,除了月晕现象是吸引阶段,其它阶段都是亲密相处发展的阶段。
那么人是否需要亲密关系?最近我自己得出的结论是:陪伴是多数人需要的,寻找并维持亲密关系可能是动物的本能,就像我的猫都知道每天呆在看得到我的地方睡觉,我出门旅行五天,回来它的嗓子都喊哑了;被理解更是大部分人天生就需要的,所以罗曼罗兰的那种《寂寞》来源于精神期待落空的失望。像我这样宅的人每段时期也会有一两个比较亲密的朋友,按说,也许和朋友的关系不能算是亲密关系,有时候和朋友的联系突然就少了,而我们却并没有冲突,因为她们突然开始维护真正的亲密关系。我因此想亲密关系可能是更偏向家人伴侣之间的。那作者是怎么理解的呢?他这样说: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而关于这类人,外人看来很亲密,他们真的亲密吗?他们会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为什么别人那么容易肯定另一个人就是自己理想的?
一种是:
当我们开始需要伴侣时,我们便在心中描画出一个梦中情人。把需求清单逐一输入制造梦想的机器后,理想伴侣的形象便完成了,且深印在我们的梦想之中。
这种有双份契合的便是月晕阶段的伴侣,除了月晕阶段这种强吸引力的伴侣,作者还说了另一种,很普遍的情况:
这个梦中情人的形象,可能在孩童时代就已开始刻画了。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断增加,梦中情人的蓝图自然会变得愈来愈复杂。
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变得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我会买书给她看,让她变得善解人意;我会教她如何做一个亲切的人;如果去踏青时她跟不上我,我会带她去健身;而且,我还会让她习惯乡间小路的尘土、虫子和炎热。我一定要让梦中情人成真,不计任何代价!
是的!“改造计划”这个词让我豁然开朗!对,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通过相处磨合,双方都在为彼此改变的情况下才能维持亲密关系中的平衡。这也让我想明白了那些直白的搭讪并不奇怪:“觉得你有眼缘”、“觉得你好看”、“喜欢个高的女孩”、“看你看画的样子很认真我也很好奇”、“就是想认识一下你”。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契合不是那么单薄简单的,或许是男女的思维模式差异才会有这样的事。我也在某乎看到一个关于和引用部分很类似的心机,来自某直男的关于外貌的论断:性格还可以培养约束,但外表丑是硬伤!还有就是幻灭后的伴侣之间也会有改造对方的想法!
作者给出一词叫权利斗争:
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
作者说面对矛盾有几种选择:一、用蛮力或恐吓强迫伴侣改变;二、忍耐;三、甩掉现任另觅新欢。大多数人都选择一,这解释了我疑惑很久的问题,为何别人吵吵闹闹大打出手,一会还是在一起。他们是会斗争,他们依旧亲密,相爱相杀。
到此只有五分之一的篇幅大概讲明白了。后面的大部分都是维护亲密关系的方法和原因。贯穿后文的主要是摆脱“过去的魅影”。作者认为亲密关系里面的冲突都来自童年的创伤,都是和父母相处的缩影…作者认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是疗伤之路。旧痛的浮现——童年点不受重视的痛苦才是吵架的原因。这种痛需要爱和不计回报的付出来应对…还有很多相处的细节,大概有半本都是,虽然给了很多方案,要选择生存,作者不否认亲密关系也有必需结束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内省,要看清自己的选择是因为恐惧还是因为爱。我也从中发现我童年时候有很多牺牲者的行为,作为一个曾经的懂事的孩子,我又不自觉再来逼自己直面我的内心,我发现我可能是由于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回应而对父辈少了一些信任,选择自己去解决问题。
有关怀疑的论断是额外的收获:
① 怀疑的心理一直存在你心中。
如果你对一个人存有怀疑,又怎么能亲近对方呢?
② 在你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大。
③ 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
这也是我不擅长建立亲密关系的原因,我有时候连自己都怀疑。尽管如此,我还是比较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用作者的话总结就是“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就是在寻找自我。”我接受了自己,天啊,刚刚看到我的猫在爬墙上的挂钩,感觉很多行为就是与生俱来的。可正是有这样的心态,回头一看确实很庆幸避免了很多危难。
亲密关系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月晕阶段n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 “归属感”与“确认重要性”,这两颗种子在我们心底发芽,随着我们越长越大,新的需求也在浇灌着种子成长,寻求爱情的动机也倾向于满足从小到大的需求。可惜对方为了吸引我们的关注,体现出其“特殊性”,我们暂时被其迷惑的光吸引住了。世上不可能有完美的另一半,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幻灭阶段n对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使得我们想要靠各种不一样的方式来寻求关注,1⃣️引起注意(快看看我,我已经生气了)2⃣️权利斗争(你说做就做?我偏不)3⃣️报复心理(来啊,互相伤害啊),4⃣️自我放逐(反正努力也没用,我根本没价值,放弃吧),而这些都是通往地狱的道路。冷战,指责,争吵…所有这一切发生时,我们就该进入下一阶段-内省。内省阶段n从内心寻找爱,我们完全能自给自足。放弃自己的立场,试着感受并自我消化心中的不快,而不是反击回去。以同情了解的态度来应对,用温柔的语调来应对。例如“你对我很重要”这样的真心话。你讨厌的阴影人物身上的缺点往往在自己身上也存在着,接受它并不容易,但却有利于你认识更真实的你。做每项决定的时候,先听取脑海里每个怀疑的声音,再剖析出背后的恐惧和原由,以真理之枪将其逐个击破,最后找到最符合内心和灵魂的决定。启示阶段n灵魂深处是爱的源泉,把“小我的,自私的”需求搁置一旁,付出“无条件的爱”,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用爱的力量达成和解,接受真实的自己。另外,对灵魂关系的描述让我很感兴趣,可以刻意培养达到与灵魂近距离接触的目的,也可能会在某一瞬间就明白,但前提是准备好拥抱好灵魂。总的来说,这本书偏理论,几个观点比较独特,但是对亲密关系的处理方法很积极,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