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震云 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电影由冯小刚执导范冰冰主演。《我不是潘金莲》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首部长篇,也是他首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在线阅读地址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我不是潘金莲》我是先看的电影再看的书,尽管刘震云在电影编剧中有些细节做了改动,但整体的精髓都保留了下来。电影在类型那一栏打着喜剧的标签,我一开始不能理解,但看了之后发现也许内容上并非那么可乐,真正可乐的是那一部分当官的嘴脸,而在小说中写的则是更全面,。比如县里的法官王公道,从李雪莲一开始求助他攀着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到后来王公道为了不让李雪莲告状来保住自己的位子而时常送礼攀那自己都说不清的亲戚。再到赖小毛,一个地痞式的镇长,平日里横惯了,在李雪莲面前只能夹着尾巴陪笑着。也许有人也就看过了一笑了之,可是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人和现象,中国当今基层干部是最良莠不齐,问题最大的,村长、镇长级别的有无能力暂且不论,但像赖小毛式的人物则大有人在。
冯小刚是个有思想的导演,他自己根据刘震云的作品拍出了好几部电影,那是因为他看到了刘震云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他看出了刘震云也是个有思想的作家。刘震云的小说总是在揭露一些东西,直白中有所隐晦,隐晦中又显得那么直白。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作品它深刻的反应了现今的政治体制和一部分官员,我记得我曾经发过一条说说,内容是“其实贪官有两种,一种是金钱上的贪利,而另一种是政绩上的贪功。中国对前一种近些年来打击的很厉害,但对后一种却忽视了。有些政府官员制定城市的规划,往往是在追求政绩中可能产生了对人民的便利,而不是在为了追求人民的便利中从而创造了政绩。”而中国现在的局面是政绩型贪官远多于利益型贪官,这是应当引起重视的。小说中的官员们从省长到市长,从市长到县长,从县长到法院院长,整整二十年,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有一茬,可是李雪莲的“冤屈”还没被申诉,她心中的那口气还憋在胸中。领导们都以法律的标准去看待这件事,认为自己都没做错,是李雪莲这个没文化的农村妇女在一直折腾,给他们出难题。他们只想着如何安抚住她,不让她告状,从而保住自己的职位,但他们一个个从没有在内心里想过要去真正帮她解决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换个思路。他们的工作方法是换了不少,从一开始的硬,到后来以被撤职的那一群官员的前车之鉴,做了长达二十年的软,然而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是为了劝阻李雪莲告状,这是作者对现今一部分官员一种赤裸裸的讽刺,他们办不对事,办事不诚心,甚至有的还不办事,即使办了事也只是为了头上的乌纱帽。
在别人看来这是荒唐的一幕剧,剧中牵涉到的到的人员之广,一连串的官员被免职,一连串的官员去巴结一个农村妇女,而始作俑者正是这个没文化、有些“胡搅蛮缠”的李雪莲。
李雪莲的事件就是一个道德与法律的碰撞,同情她的不同情的人都各占着理。她与秦玉河的离婚动机本就不单纯,但秦玉河借着这场离婚却假戏真做抛弃了李雪莲以及事后对李雪莲下下了“潘金莲”的定义,成为了这场闹剧的导火线,也是整个案件中让人认为不道德的,让人同情李雪莲的原因,结果在别人看来芝麻大的小事却产生了西瓜大的影响。
李雪莲作为一个典型的没文化的农村妇女形象,大字不识一个,也不懂法律,为她心中的“理”,为她那一口气,闹出了一幕剧。在我们看来,有些事情上她的做法也是不占理的,可是她就像是一把衡量官员执政为民的标尺。为建设精神文明抓人的前市长、假亲民的现市长、见事就躲的前县长、武装镇压的现县长、酩酊大醉破口大骂的前法院院长、吃皇粮不干活的前专员、前倨后恭的法官、专横霸道的镇长,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员,在与李雪莲打交道中一一暴露了他们的面目。
李雪莲不是潘金莲,因为她没有做下不道德的事,也没有谋害亲夫,叫她潘金莲是不应该的。李雪莲也不是窦娥,她尽管没能洗清她自认为的冤屈,但她比窦娥幸运的多,她不是窦娥式的人物,也没有走向窦娥式的命运。但李雪莲确实算得上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她的悲剧不仅原于她周围的环境也原于她自己。李雪莲的离婚案,如果换了别人定然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李雪莲不一样,她要抗争,她要占得那个理字。但李雪莲的官司到最后也没有结果,她二十多年的告状,从黑发告成了白头,她告不出结果,连想寻死也被果农拦下让她换棵树试试,弄得她哭笑不得,这是她的悲剧。
一个告状妇女李雪莲的故事结束了,一场牵涉甚广让一班子领导焦头烂额的闹剧也已然收场,电影里领导们的反思收了个好尾,但小说里我看到留下的结局只有两个字“无奈”。我们需要反思的有很多,社会也应该多关注李雪莲式的人,不要让她们只能选择走上不得不咽下那口气的路,因为这是种悲剧。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关于这本书的名字,看过一个采访。
一开始刘震云是不打算用这个名字,后来又用了这个名字。
看完这本书后觉得 ,其实也有那么一点联系。
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把肚子里“踢她肚子”的女儿生下来,又想免受计划生育的惩罚。和自己的老公提出“假离婚”,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前夫找了个新老婆过起了新生活。
这让李雪莲一口气没处撒,当初假的变成的真的,居然没人相信他们是假离婚。只好一纸诉讼告上法院。法院判了李雪莲“输”,于是李雪莲又回过头去找前夫理论。只想要他一句实话。没想到前夫不但不承认当初他们是“假离婚”,还反咬李雪莲是潘金莲。
原本李雪莲在此之前是想放弃上访,回去过安生日子的。这被前夫“潘金莲”一说,李雪莲又觉得不得不去上访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误打误撞还上访“成功”了,开除了一批官员。
这是二十年前,二十年后。荒唐还是继续在上演。
告状告了二十年,终于有人听自己说话了的李雪莲听了别人的话想通了,不再告状了。这个别人不是人,而是他家里的一头牛。可是那些官员呢?硬生生的把她当成了难以对付的“敌人”,是他们升官发财路上的绊脚石。处处想着法子:要么是“逼”她签协议,要么就是派警察在她家围个水泄不通。
最后似乎终于是被大头劝服了回去和他结婚过安稳日子,结果呢?
说到这里想站在李雪莲的角度为她说句话,虽说她为了躲避计划生育的惩罚假结婚这个方法确实不对,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这难道不是因为有人钻法律空子成功的范例在先给她做了个“参考的榜样”?
要说这个“假离婚”其实是个线头,我理解的重点其实不在这。以“假离婚”为开端引出的种种事端在这本小说中的是一起巨大的闹剧,但是在闹剧中又显得很真实。因为李雪莲钻了法律的空子,我们又不能完完全全支持她的行为。却正因为她是不懂法律的农村妇女,所以由她去闹去引出这一大堆事情出来又很符合人物形象的设定。李雪莲其实是悲惨的,为了生女儿丢了家庭,为了上访又丢了女儿,在这其中,她没有时间好好收拾自己,没有时间打理家里的大小事务。她的青春全由那本磨破了的计算本记着,她的钱财浪费在了二十年来的上访上。可是周围的人,没有人真正关心她。像防一个瘟疫一样的防着她,镇府官员也都算计她。
最后前夫出了车祸,那些牵扯了利益的所有人居然想的是“死得好”。这也太近乎没有人情味了。又何尝不是呢?李雪莲上访的初衷是什么?她无非是想找个听她话信她的人说一说心里的“委屈”罢了,听她说一句——她不是潘金莲。但是法律又不是讲人情讲委屈的地方,法律认一个死理。“是”就是“是”,“否”就是“否”。但是这里,它其实是存在一个中间区域的。
读这本小说,其实是可以从中读到很多事情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些东西。刘震云为什么写这个闹剧,难道是为了闹剧而闹剧,这么说我是不大认同的。至于我读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什么。深与浅,对与错。也许都会随着时间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好人会变坏,坏人也会想着向善。不要一杆子就把人给打死了。
——20170106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絮絮叨叨的语言反而让剧情更加精彩,一看就停不下来。王雪莲是小白菜,是窦娥,还是潘金莲,都是她自己给自己的定义。一件啼笑皆非的离婚案件却引发出二十年的上诉历程,牵扯出政治的潜规则。王雪莲自有一套思想模式,固执己见却又追求“公正”,但是最终孤军奋战肯定赢不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势力,反而是累坏了自己。就像最后那句话,“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继续吊”,所以她从告前夫到告政府人员,到告赵大头…每一次总能为上诉找到理由和对象。最终上诉甚至成了她的精神寄托,人生价值。但前夫的死宣告她这人生追求的破灭,宣告她二十年的上诉成了一个笑话,而她甚至被成为了潘金莲了。所有的努力最终变成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她想到死。另一个“上诉者”老史美其名曰为了党和政府才不上诉,不去为自己被罢官一事申冤,所以他过得好好的,甚是悠闲自在。对比王雪莲,为了上诉差点把自己的命搭进去,得了一声病,又欠了债,还闹得女儿也不相认…王雪莲会被世人认为是白痴,有毛病,才会为了点芝麻大的事败坏了自己,然而是要像一个白痴一样活着,还是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等着死去?看似我们都是正常人,但我们不是被洗脑过的正常人吗?(觉得领导说的话就是真理,觉得我没必要为了某些事去反抗,太累了,吃点亏不算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