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清单人生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也许你读过《外婆的道歉信》,那你一定知道我说的,读完后大哭着笑或者大笑着哭的感觉。即便你没读过,我保证在《清单人生》第一章之后,你会爱上这个63岁的古怪女人。因为她真的太好笑了!布里特-玛丽的情商接近于零(也许会让你想起家里某个亲戚)。她夸奖别人的新发型:“您的额头非常宽,剪这么短的发型需要很大的勇气”;她管别人要一杯水时,会责怪对方竟然不给她杯垫。关键是,她根本意识不到这会得罪人!她内向胆怯,渴望改变却不敢改变。她的生活严格遵循一张张事先制定的清单,她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她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将家里的一切整理得一尘不染,因为她相信,只要什么都不变,生活就能永远持续下去…… 清单人生在线阅读地址清单人生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只要把您的姓名、社会保险号码和住址填在这里就可以了。”布里特-玛丽必须登记,像个罪犯那样,她似乎不是来找工作,而是偷工作的。

其实,正是因为怕死,布里特-玛丽才讨厌旅行。在死亡面前,连小苏打都无能为力。肯特说她是杞人忧天,可每年度假期间突然死掉的人不知有多少。要是她和肯特死在外面,房东把门撞开,结果发现床上又脏又乱,那可怎么行?房东当然会凭这幅景象推断肯特和布里特-玛丽每天是在灰堆上过活的。

推购物车的总是肯特,布里特-玛丽会走在他旁边,扶住购物车的一角,并非为了掰着车子指引方向,而是因为喜欢抓着肯特也正抓着的东西。

劳动就业办公室九点上班。布里特-玛丽等到九点零二分才进去,因为她不想显得太心急。

文章详细描述了该女士在死去几周之后才被人发现的经过,要不是邻居闻到她公寓里飘出的尸臭,恐怕她现在还会在那里躺着。

有些时候,她重新收好某些东西是因为有这个必要,而另外的时候,她这么做是因为喜欢听肯特早晨叫她的名字。

下午四点五十五分,布里特-玛丽独自站在劳动就业办公室外面的街上等着,因为太早赴约显得没礼貌。

孩子们希望我自己编故事,可我不明白,既然已经有那么多专业人士写的好故事可以读,为什么还要现编。

“年复一年假装什么都不懂,难道这不需要很了不得的想象力吗?更何况他的衣服都是我洗的,而且我不偷懒,连香水都不用。”

布里特-玛丽在一间屋子里醒过来,发现自己正躺在地板上,有人低头对她说了些什么,可此时她最担心的是地板脏不脏,还有别人会不会以为她死了。不是经常有人突然倒在地上死掉吗?真是太可怕了,布里特-玛丽想。死在肮脏的地板上更可怕,别人看见了还不知道会说些什么难听的呢。

孩子们刚成年的时候,曾经保证每年圣诞期间来看望肯特和布里特-玛丽,后来便假装有事,找理由不来,最后连理由都懒得找,索性直接不来。人生都是这样。

布里特-玛丽一向喜欢看戏,演员虚情假意的一通表演,竟然能在谢幕时赢得观众的掌声,这令她着迷。然而肯特的心脏病发作,还有那个年轻貌美的女人的声音迫使她再也无法假装下去,既然在电话里听到了那个人的声音,你就不能假装她不存在。既然演不下去,布里特-玛丽就失去了获得掌声的资格,所以她离开了那间病房,带着一件有香水味的衬衫和一颗破碎的心。

布里特-玛丽不喜欢这样。每当有人替她辩解(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她都不明白人家为什么要替她辩解。

布里特-玛丽没用过菲克新以外的清洁剂,她小时候在父亲读的晨报上看过菲克新的广告,对它一见钟情。那则广告是这样的:一个女人站在干净的窗口向外张望,下面写着“菲克新带您看世界”。布里特-玛丽喜欢那张图,等她长到拥有自己的窗户的年龄,她就开始用菲克新擦窗,每天都擦,坚持了一辈子,因此从没遇到过看世界方面的问题。只是这个世界没有看到她。

布里特-玛丽一直牢牢抓着手提包,不知怎么,她很想为自己辩护,证明这一切不是她的错。

她已经很多年没煮过咖啡了,因为肯特很会煮咖啡,布里特-玛丽早就得出结论,咖啡还是等他来煮最好。

尝试着打开应该是咖啡粉投放口的盖子,然而盖子卡住了,按钮愤怒地闪烁起来。

布里特-玛丽深感羞愧,沮丧地用力掀扯壶盖,按钮更加疯狂地频频闪动,在闪光的刺激下,她手上不由自主地加了把劲儿,结果一下子弄翻了整个咖啡壶,盖子“啪”的一声弹开了,里面的咖啡粉和水全部洒在布里特-玛丽的外套上。

布里特-玛丽一夜没睡,她已经习惯了,为别人而活的人迟早都会习惯。

她始终坐在黑暗之中,如果大半夜开着灯,路过的人难保不会怀疑娱乐中心里发生了罪案。

布里特-玛丽之所以没睡,是因为她想起打扫卫生之前,娱乐中心的地板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如果她在睡梦中死掉,尸体不仅会散发臭味,还会逐渐被灰尘盖住,她不敢冒这个险,而且娱乐中心的沙发也不是什么睡觉的好地方。沙发已经脏透了,往上面撒小苏打的时候,布里特-玛丽不得不戴上双层乳胶手套。也许她可以睡在车里?也许吧,如果她是一只动物的话。

肯特对她的做法嗤之以鼻,说她总是太他妈的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在赶往机场的路上,布里特-玛丽的内心一直在尖叫:其实她最在意的是别人对肯特的看法。她不知道肯特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关心别人对她的看法。

并非布里特-玛丽选择不去期待什么,只是某天早晨醒来,她突然意识到所有期待都过了保质期。

她觉得肯特的孩子喜欢她,可孩子们会长大,长成大人的孩子会叫她这样的女人“絮叨婆”。她居住的街区也有别的孩子,他们独自待在家里时,布里特-玛丽偶尔会给他们做饭。可这些小孩家的大人们总会回家,等他们长大后,布里特-玛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絮叨婆”。肯特老说她缺乏社交能力,她觉得他说得肯定对。

最终,她的全部梦想化作一个阳台和一个不会穿着高尔夫球鞋在镶木地板上走来走去的丈夫,他偶尔会自觉把衬衫丢进洗衣篮,无需她提醒,有时候不用她问就主动表达一下自己对饭菜的喜欢。她想要一个家,希望孩子们(虽然不是她生的)无论如何都能回家过圣诞节,即便不来,也至少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她想要井井有条的餐具抽屉,时常去剧院看场戏,想要能看到外面世界的干净窗户,希望某个人会注意到她精心打理的发型,或者至少假装注意到了,或者至少,允许布里特-玛丽去假装。

第二天早晨六点,布里特-玛丽准时打开厨房的灯。她其实并不需要照明,只是因为可能有人注意到了昨晚的灯光,知道她在娱乐中心过夜,如果这时不开灯,别人会觉得她太懒,这么晚了还不起床。

她凝视着咖啡壶,突发奇想:要不要试着修好它?然而这个想法稍纵即逝,她很快便恢复了理智,把它赶出自己的脑海。自从结婚以来,她没修理过任何东西,每次都觉得,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等肯特回来修。每当电视上播出的搭建或装修类节目中出现女人时,肯特总说:“女人连宜家的家具都组装不了。”

但布里特-玛丽看到了,因为她总是系着安全带,因为她想让母亲注意到自己。母亲显然从来没有注意过她,因为布里特-玛丽从来不需要被人注意,她总是不用别人提醒就能做到每一件事。

布里特-玛丽在每只杯子底下垫上杯垫,洗干净所有盘子,擦亮每一块窗玻璃。父亲回家越来越晚,母亲变得沉默寡言,布里特-玛丽不停地洗啊,刷啊,洗啊,刷啊。

她始终期待着,有一天母亲起床后会说:“你把家里打扫得真干净啊。”可这件事始终没发生过。他们从不谈论那次事故,正因为不谈,别的话题也谈不下去。有人把布里特-玛丽从车里拽出来,她不知道是谁,但知道她母亲一直在暗自生气,因为他们救错了人,不是这个女儿。也许连布里特-玛丽本人也无法原谅他们,因为他们救出的这个孩子一辈子都在害怕突然死掉,害怕自己躺在屋里默默发臭,无人问津。

肯特拿出雪茄分给客人,布里特-玛丽打扫卫生、收拾家务,日子就是这么过的,肯特还算有点儿快活劲儿,布里特-玛丽总是臭着一张脸。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要是你每次都负责打扫别人留下的狼藉,恐怕很难高兴起来。

“谢谢你,你绑得很好,布里特!”布里特-玛丽就从来不想要什么唱片,假如你有一个能真正看到你的姐姐,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呢?

因为这是头一次有人告诉她:“请待在那儿,因为你很重要。”

她的头号敌人是寂静,因为你无法在寂静之中判断别人是否知道你的存在,而冬天恰恰是个安静的季节,冷得人不想说话,全世界都在装聋作哑。

布里特-玛丽只好在房子里瞎逛,像那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们一样。有一次,她不小心撞倒一只花瓶,以为卧室里的母亲会朝她大喊大叫,可她根本没有。布里特-玛丽默默清理了碎片,再也没撞倒任何花瓶。

某个电光石火的瞬间,她透过门上的玻璃瞥见了外面的世界,想起了肯特和他说过的她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的话。那一刻,有种东西逼着她聚集全身的力量,带着近乎狂暴的蔑视和反抗,最终征服了可恶的门把手。豁然洞开的刹那,她向后倒去,雨水紧跟着钻进来,淋到了地板上。

布里特-玛丽靠坐在床边,呼吸沉重,凝视着门外。

布里特-玛丽刚才还有点儿害怕他会过来敲门,现在却微微觉得有些失望。

布里特-玛丽很自豪,这份通知是她用墨水写的,每个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很少用墨水写东西,而这一次她克服了原本的习惯。

“这个训练叫什么来着?”布里特-玛丽问。“白痴!”萨米告诉她,又对着手机说,“嗯。”从来没用过叹号和问号的人都喜欢这么接电话。布里特-玛丽犹豫了半天,终于勉强开口道:“这名字真适合这个训练和发明它的人啊。”可这时候萨米已经走回车那边接电话去了,没听见她说的话。谁都没听见。这个事实并没有让布里特-玛丽沮丧,孩子们在饮料罐之间跑来跑去的时候,她站在一旁看着,莫名其妙地想笑,嘴里不停嘟囔:“这名字真适合这个训练和发明它的人啊。”非常、非常小声,只有她自己听得见。她平生第一次产生了讲笑话的冲动。

夹子里有一张画,画的是娱乐中心和披萨店,孩子们在两个地方之间的停车场上踢足球,画的中央是布里特-玛丽,全部是用铅笔画的。

布里特-玛丽内心深处不知有多渴望听到他讲出自己的要求,可她心里更敏感的那部分已经控制着她的身体走进门厅,关上了门。

她坐在阳台上,看着晨曦磨磨蹭蹭地来到博格。一月的博格总是这样,白天会在太阳升起之前到来。她手中依然拿着斯文的画,一直没有放下。斯文并不是个特别出色的画家,事实上远非如此。而且如果她的性格更挑剔一点,大概还会嫌弃这幅作品的线条模糊、轮廓不够精致。这很可能说明,在斯文眼中,她本人的形象就是这样。不过,至少他看到了她,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是布里特-玛丽。足球队里的一个孩子今天瞄准了一样东西踢球,竟然踢中了,我觉得您可能有兴趣听听这是怎么回事。”挂电话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挺傻,女孩肯定不会对这种事感兴趣。肯特要是在,一定会笑她。

清单人生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就是:布里特•玛丽从最开始的刺儿头,在六十多岁的年纪出走博格——一个大萧条中奄奄一息的城市,慢慢成长成独立的个人叭。去博格之前,她的生活重心是肯特,扮演着“贤内助”角色,于是她不知道怎么给汽车加油,不知道怎么开玩笑,不知道与人交际人,她不敢吃墨西哥卷饼只是因为肯特不喜欢,她放弃工作几十载。在嫁给肯特之前,她的生活依附于父母的眼光,优秀的姐姐意外丧命,作为不受宠的女儿意外活下来了,她必须做好每件家务活,来留住越来越晚归家的父亲,唤起整日卧床休息的母亲,她坚持只用菲克斯擦玻璃是因为父亲喜欢这个牌子的清洁剂,她选择了薄情有财的阿尔夫,却被抛弃,因为母亲觉得无能的她只能依附于男人。但是六十岁来到博格,老太婆玛丽成为了足球队教练,和薇卡说:“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全家人去海边,我姐姐总会爬到最高的那块礁石上往下水里跳,一个猛子扎下去,潜一会儿再浮上来,看到我还站在礁石上,她会大声喊:「快跳,布里特!跳!」要知道,如果一个人上一秒还站在那儿往下看,下一秒就能跳下去,说明她不害怕。可如果她一直在那里犹豫,恐怕永远都不会跳下去。”
玛丽说自己是后者,但其实不是,毫无生存技能的她来到鸟不拉屎的博格,慢慢接受厌恶至极的足球,在爱情面前,她不选择悔不当初的肯特,因为肯特只需要一个乖乖听话的老婆,她也不选择对她倾心已久的善良警察,因为她还不知道老年的她是否真的理解这段黄昏恋,她去了她向往已久的巴黎。这个故事说白了就是:需要和被需要的平衡。故事很有趣的一点是:玛丽怕自己一个人死在无人知道的房子里,等过了好几天,邻居会闻到尸体的恶臭,人们才会发现一个老太太去世。所以她选择和一只耗子做朋友,每天一个士力架摆在洁白的碟子上,旁边是给老鼠擦嘴的热毛巾。人不外乎都是被需要的时候需要别人,我们不必担心,失去一些支持,就断言没有人再需要我们了,这是悲观的,再不济,养一只宠物,养个盆栽,天天去小贩的摊子买点水果…

清单人生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看完外婆的道歉信,觉得玛丽是一个可恨的人。因为她对邻居特别的冷漠,对怀着孕的邻居也不留任何的情面,她总有自己的那一套说辞。一点都没有人情味。但是看了清单人生,我觉得她很可悲,也很可怜,她可怜是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没有受过父母的偏爱,没有得到过丈夫的爱,她像是生活在套子里的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以自己的丈夫肯特为中心。肯特最终却出轨,她明明早就知道这一切,本可以对这一切视而不见,而假装去过好她的生活,可她的丈夫肯特却打破了这一切,这一切的平静在60多岁她离婚了,她为了能够使自己能够走出这一段婚姻,然后去了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工作。那里的人都非常的贫穷。可是她不仅对干净整洁有着很大的要求,还有自己的一套清单和思维。她把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强加给别人。在这里她逐渐从她自身的一个正派一个文明人慢慢的在这里被融化,被这里的孩子所融化了自己的内心。后来她的丈夫肯特也来寻找他,因为肯特觉得自己需要她他很希望自己被需要,可后来她也因为博格你的孩子而放弃了肯特,她当起了孩子的足球教练,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让孩子继续去坚持自己的梦想。她可悲我觉得是因为她明明知道父母不爱她丈夫出轨了但还是要假装自己过的很好不过玛丽最后也因为在博格遇到了一群朋友,然后得到了人生自我的实现,也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变得很接地气,最后她也是很幸福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清单人生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