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作者:万维钢 荣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2014 中国好书等重要奖项!李淼、姬十三、土摩托、范致行、张明扬等人口碑力荐!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学而时嘻之”博主,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喜欢科学和政治,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在本书中,作者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让大脑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在线阅读地址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万万没想到:待读第二遍

思维和逻辑是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我们渴望生命厚度得以延伸。读书,可以明智。读这本书,更可以打开多重思维方式。

书,应该是涵盖作者早年间发的博客。内容丰富,章节关联性不是很强。但是不影响五星好评的气质,因为作者一直在使用理工科思维在佐证每一个命题,而不是像类鸡汤文一样在灌输观点!

你有相似的状况么?

在读书时,透过平淡现象赏读作者添加上一份新思维佐料,解读出意想不到的“美味”。这一刻,大脑因为多巴胺分泌过多而兴奋,在下意识希望继续新章节之前,我多想拍一下身旁的“空气人”,告诉他,自己刚刚在庞大的思维网格迈出一大步。无人分享是一人独享的落寞,但更是细细地记住脉络为向人分享做准备的机会。

第一遍书评

第一次读完书,我只能理清楚书的结构和新鲜名词,但达不到学以致用的境界。以后会有第二遍的阅读…

新名词汇总

  • 确认偏差〖为什么会偏信标题党〗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

今天,我们的媒体和网络上有各种观点鲜明的文章和报道,它们或者骂得特别犀利或者捧得特别动人,观众看得畅快淋漓,十分过瘾。但是这些文章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没有?说过什么能够修正我们现有思想的新信息没有?被蛊惑的观众只是“肯定贩卖者”。

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

  • 损失厌恶

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定律,叫做损失厌恶。人们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

  • 负面偏见〖为什么做了那么就好人朋友还是只记住那次坏〗

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心理学对这个更一般的现象也有个名词,叫“negativity bias”,我不知道这个术语的标准翻译是什么,姑且称之为负面偏见。

原来是因为人们更喜欢记住负面情绪的一种负面偏见。

也许你曾经多次帮一个朋友的忙,他觉得理所当然;一旦你有一次没有帮他,他可能会非常生气,以至于多年以后他可能会忘记你帮过的忙,只记得你曾经拒绝帮他。

  • 概率论

理解随机性

使用纯理科思维解释:在概率论中,需要计算某件事在无限次重复时出现的次数。通过这个定义,很显然可以看出,随机时间的概率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准确测量,但也是可以计算的。
如果采样量少,可能某些时间时间显露出类似不可能事件的“僵局”,有待打破。相反,有些事件却呈现出不可思议的规律性来。

如果数据少,随机现象可以看上去“很不随机”,甚至非常整齐,感觉就好像真有规律一样。

  • 目的性的阴谋论〖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自然科学〗

在儿童的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随机现象,一切都是有目的的。

科学的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出一套纯机械的机制

里斯(Ian Morris)在《西方将主宰多久》(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这本书中说,中国之所以没有自然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认为天道是有目的的。我们认为上天有道德观,它降下自然灾害是对皇帝的警告,或者是对坏人的惩罚。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段话什么意思?苦难是老天想训练你。

  • 刻意练习vs一万个小时练成天才

不同研究者和作者对“刻意练习”的具体内容有各种解读。这里我把我所了解的内容综合起来,去除一些不重要的,总结成以下四点:1.只在“学习区”练习;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 如何深入学习一门知识?

如果你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最好是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地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坐下反复读,而且还要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如果你坚持不了8分钟,你不适合学这个。

  • 窄框架与宽框架

心理学概念:“窄框架”(narrow framing)和“宽框架”(broad framing)。所谓窄框架,就是遇到一个东西做一次决策,一事一议;而宽框架则是把所有东西都摆在桌面上集中选择。

  • 强力研读——在练习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目前,我正在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尝试去理清楚书的章节脉络,有点建造自我知识构架的意思,也在补充逻辑上的漏洞。
今天我发现的缺点是没有及时记录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价值的体现。缺乏主动性的分析和批注,以后改正。

你不可能对说得好的一段话无动于衷。你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你还可以写下对作者的质疑或肯定。更高级的批注则是写下自己因为看到这段文字而产生的灵感。一本好书的每一章都能让人迸发出十个以上的灵感。也许它突然就解决了你之前一直关注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看似与此书无关;也许你会想把作者的理论往前推一步。这些想法未必都有用,但是都非常宝贵,因为如果你不马上记下来,它们很快就会被忘记。也许多年以后翻阅笔记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得灵感比原书更有价值。

  •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思辨

后来者创新,后来者引领新潮流,是竞争中的一般规律。

  • 手相看竞争

决定一个人喜不喜欢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睾酮水平。
从手相来看,睾酮水平与雌激素的比例等于无名指与食指长度相比。一般来讲男生无名指长于食指,更倾向于竞争。女生则恰恰相反。
而决定一个人面对竞争压力时的状态,是COMT基因
周知,人脑在兴奋时会分泌多巴胺,同时也会分泌酶帮助清除多巴胺。而编码酶的基因就是COMT基因。
酶分两种:快酶,快速清除多巴胺,面对竞争压力时,像战士一样,更为冷静,可以处理快速、短时的竞争压力。慢酶,清除较慢,人在面对竞争压力时,则像颤士,但面对长久的竞争压力,也可以表现优异。

从对策论角度来说,竞争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有限博弈(finite game),这种竞争就好像体育比赛一样终会有结束的时候,你在比赛中必须全力以赴,比较强调爆发力,更适合男性或者战士参加。另一种是无限博弈(infinite game),竞争永远都在进行,讲究持续力,需要你能够在其中偷偷地自我调整和恢复,更适合女性或者颤士参加。

  • 弱关系〖为什么好朋友合伙创业成功率低?

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亲朋好友很愿意跟我们交流,但是话说多了就没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许是跟不太熟悉的对象进行的。

当我们考虑找人创业,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了解什么信息的时候,“弱联系”才是最佳选择。现在社会学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证据说明,对工作来说,同乡会和校友录不是扩展人脉的好地方。这就是科学的本义!

  • 科学的本义

在解释世界的时候,统计学似乎是最先迈出的一步。科学家尝试去分析现象与现象的关系,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而相关性思维和因果性思维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科学研究的真正关键在于发现机制
换句话说,相关性实验或者因果性实验,实验过程具备科学性,但实验结果不具备足够的正确性。平日里,我们最容易被数据蒙蔽,缺乏判断的准确性,不要再次成为谣言的受害者或者传播者。
在实验科学里,我所表征的纳米材料也应该归结到第一部,不足以总结机制的上一步,但也起到建立现象和机制联系的那一步。
我没有把握发现或者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不过新现象的出现就会备受鼓舞,也是作者强调够发一篇论文的意思。

好的科学除了能证明因果关系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机制,得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 科文也不足以信

目前大多数的心理学实验,是“喝一口的心理学”,而不是“喝一瓶的心理学”。佩戴护身符的第一天也许会充满正面的情绪,第二天可能就不好使了,时间长了反而成为累赘,一天不戴可能还会恐慌。所谓“积极心理暗示”,其关键也许就在于让受试者感到新鲜。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被feed 各种标题党,其实只要稍微动脑,很多谣言都会不攻自破。比如我们对于核电站的爆炸的担心就是多余的,如果核电站那么容易爆炸,那么国家就不用花费那么多精力去研究和核武器了。经济学 心理学 社会学等学科存在的意义 ,就是让我们用一种科学的视角 去看待社会问题,当你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之后,你就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n幽默 是智力过剩的体现,想法 也只有在带宽过剩的时候才会冒出来。这两点  是目前我认为的 知识的魅力~n不过,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是第二部分。我们谈到成功学,都会嗤之以鼻,因为成功学的问题在于:它只是某个成功人士的个人感悟或者八卦轶事,不是科学的理论。作者在这一部分分享了如何刻意练习,如何读书?如何做笔记的方法,推荐读一读。重复的练习用处不大,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在学习区(而不是舒适区),在一定的正向反馈机制下(其中包括一位好的导师的反馈),有意识地去建立我们的长期记忆。“高级的知识体系,需要一个人不断摸索总结,甚至直接为内容而贡献”。然后强关系 弱关系的那一章也讲得挺好的。推荐~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看到作者致敬王小波的地方,不由得回想到王的杂文集中的文章。最近看的书似乎都有些相似,或者说最近看的书的作者都是万所写到的阅读量大到相互饮用的层次了,譬如毛姆的读书笔记、王小波的杂文合集、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陈丹青的杂文集(画的阅读量)。将万和王对比,对万也许不公平,然而都是写科学,都是提到大量书籍做reference,万距离王差远了。这本书只是对各类书籍做一个clip,而且是带有万的个人偏见的clip,深度不够,格局偏小。看万的书,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的别人的观点;王的书则是王的逻辑。越是读书少,越是难以辨证地看书中的内容,而这本书的哗众取宠、相对短的篇幅更容易误导读者(虽然万并无此意,相反是为了普及)。看了王的杂文,入手了许多书一样,本书很适合作为对于可以读的书的发掘。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