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1000字
这是一本生物学科普书,是进化论的进阶篇,从基因的角度探求生物的起源和本质,并在基因这一遗传单位上标明了其最显著的特性:“自私性”。我理解这里的自私性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多的复制拷贝。另外,作者给“文化”的最小传播要素取了一个名字叫“觅母”,觅母与基因有一样的特点:只不过载体由细胞变成了大脑。作者还有一个观点很重要,人类是唯一可以反抗基因和觅母的生物,因为人类大脑的发育,意识的觉醒。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最早基因在偶然的情况下存在于由水、氨、甲烷、二氧化碳混合的“原始汤”中,渐渐的裹上一层蛋白质来保护自己,它们以碳基大分子为食物,后来碳基大分子越来越少,动物和植物出现分化,植物进化出光合作用自产能量,而动物进化出吞噬其他细胞作为能量的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说我们人也不过是那一层蛋白质而已。
我们的“天性”,比如父母总会对小孩百般呵护、小孩天生喜爱吸吮等等,这些都是基因经过数亿年的进化才形成的,基因并不会思考,它的进化过程更像是试错,错了就要付出消失的代价,为了可以更好的拷贝自己,他们之间也学会了合作,于是更复杂的生存机器不断出现,直到我们人类出现。病毒的存在也印证着这个理论,认为病毒是拒绝合作、但需要寄生于生存机器的基因。
全书中大量使用博弈论工具,包括纳什均衡、囚徒困境等,虽然作者极力避免博弈论涉入过深,仅使用“策略”这一个术语,但我个人感觉这部分可读性还是很差的。
综合来看,这本书还是很颠覆我的观点,我一直认为生物界研究的主体还是以生物个体为基本单位,所有的器官、细胞、包括基因都要服务于生物个体,但作者以有力的证据反驳了这一个观点,生物个体服务于基因才是正确的。
并且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以蜜蜂牺牲自己保卫同伴等等事例为例,驳斥了“群体选择”理论,鲜明的阐述了“很多伟大的行为后面都有着深刻的自私”。
最后,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值得从作者的角度来探讨,就是“同性恋是先天选择还是后天形成?”我对同性恋毫无歧视之意,只是这个问题我看这本书之前没有答案。按照书中的观点,如果同性恋是先天的,那必定存在于基因中,而同性恋无法生育后代,那这种基因无法得到拷贝而必定逐渐消亡,从自私的基因角度出发,同性恋貌似只有后天形成了。
部分章节过于专业,可读性弱,减一分。但整体不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