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1500字
扶轮问路
这本书最令我感动与难忘的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作者对生死的时间的思考。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普通人在失落的时光里,内心总会格外的敏感,对生活中的许多所见便会多出来许多所想。更何况是一位作家,内心思潮万般汹涌,最后全落于笔中。作者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活着是为了写作,还是写作是为了活着。
在他20多岁的年纪,在他年少气高的年纪,双腿残疾,意味着外面的世界,成为了种种奢望,也想过自杀,也对这个世界绝望过,整天怨天怨地,却又无能为力。挣扎一段时间过后,发现自己对世界还有留念,害怕活着却也不想死,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不断处于不断的痛苦中。但反正是不能死了,便只能好好活了,写作在那个时候,可能也是唯一的选择。让自己去淡忘这些痛苦,让自己可以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幸好还有地坛。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也是这一片宁静,给了作者许多创作的灵感。让作者见识了许多,感受了许多,胸怀因此博大,生命因此厚重。
十五年中,他们或许注意到一个小伙子进入了中年,我则看着一对令人羡慕的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
第二部分令我感动流泪的便是母爱。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这些感悟,皆是在他而立之年过后了,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并不明白这些,他还把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发泄到他最亲的人–母亲身上,他那会并不知道他的母亲比他更要痛苦,他的母亲可以包容他的一切不安与愤怒,他的母亲从来不曾对他说过你为我想想,尽管这个要求是那么的合理,可伟大的母爱驱使着她只懂得呵护。
而这一些都让作者后来无比的后悔与懊恼。
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
而后来最令我心酸的片段是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当我终于长大的时候,当我终于有出息了,当我终于可以让您不再操心,感到骄傲时,您却不在了,有时候这会是更大的打击,我在高中的时候奶奶去世,忽然间就对学习失去了热情,因为那时候我很想的就是让奶奶看到我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可是她看不到了,所以那会,我消沉了好久,那种感觉,就是,你一直以来的信仰轰然倒塌,你一直以来的航标突然转向。当然我那会也清晰知道,是我的个人性格因素让奶奶的死对我的打击格外严重。
但奶奶也是累了,他的母亲也是累了。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你已不在地坛,地坛却因你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