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1500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作者张宏杰。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读这本书的心情。我一直觉得,不管是读小说还是读历史,其实都是在窥探人性。小说中的人物,是那样清晰,在时间轴上,一个人是如何一点点变化或者塑造(被塑造)的,他ta是如何成为当下时间节点上的那个ta的。在空间坐标体系中,这个人是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ta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总之,是作家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把这个人物的存在合理化。
一直没有认真读过历史,历史在我脑海里的印象还停留在教科书里的各种时间年表、代表人物、标志性事件、事件影响,即小学语文作文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古装电视剧中帝王的宫闱斗争、朝野的权谋之斗,读了简版的三国演义,最终也忘得一干二净,我把这归结为自己记性不好,记不住那么多人和事,在人物事件中被绕得晕头转向。马未都说,读史一定要有史观,我是没有,所以我读不出味道。
感谢张宏杰,原来历史还可以从这样的高度和角度去看。这本书通过对七张面孔的聚焦和特写,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大明王朝,也展现了中国历史的部分演进。替像我这样的读者拎出了主线,意料之外也情理之中。
人性包含太多可能性,虽然那些人那些事早已过去,但人性之根本没有发生变化。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也会表现出极端的一面。强力压抑人性的结果,是无可避免的更大的反弹。而历史上的反弹,无疑是以终极毁灭的方式,以自毁的方式得以延续自身。人类的精子卵子可是多的难以想象,贱命何足惜…精明抠细的朱元璋,狡黠果勇的朱棣,顽固死忠的海瑞,暴力扭曲的魏忠贤,暴戾疯狂的张献忠,晚节难保的吴三桂,被迫退守台湾的郑成功。
其中作者用较大篇幅展开的是朱元璋和张献忠,他们都出自农民。前者的身份颇为尴尬,最恨官吏,而命运跟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让他做了官吏的主人。于是史上最抠细严厉的皇帝出现了,他的农民式思维所决定的二元论体现在方方面面,硬生生把他的人格刻进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中,他想象不出人除了物质需求还要有什么需求,他无法理解贪官为什么杀不尽,他理解不了农民为什么顽固不化,他通过各种手段将务实精神和实用主义融入集体无意识,他用儒家文化的缺陷攻击优秀的精华的那一部分。眼界和胸襟决定了朱元璋和张献忠的政治命运,可悲的是,够狠,够胆,再加上天生的聪明是能够成为上至帝王,下至一方之王的必备条件。至于此人自身素质如何,完全看造化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制约机制,权力会膨胀到何种程度,难以想象。哪怕是最英明的帝王,也保证不了自己的基因各各优良,一个粗制滥造就可将多年基业毁于一旦。
在普遍印象中,农民总是与朴实、善良连在一起。而朴实却也隐含着无知、愚昧甚至麻木,极端的隐忍包含着极端的愤怒,极端愤怒导致极端暴力,极端的自卑导致极端的自尊,由极端暴力取得的权力在极端自尊自信的辅助下会助长更极端的暴力。
底层文化的缺失最主要的两点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尊重,即对生命的漠视,和对妇女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宗教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敬畏心”。宗教始终在我国没有成为主流,正统文化和底层文化之间的断层没能有效填补,正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这些最基本的内核没能很好地深入底层文化的土壤,底层文化太趋向本能。西方国家有宗教信仰,虽然宗教发展壮大后也走向了极端,带来严重后果,但某种意义上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佛教自魏晋传至我国,一路发展壮大,渗透到底层社会,又会是什么局面呢?
今天的我们该怎么看待历史,又该如何面对当下的问题呢?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