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读后感1800字
一个人即便有伟大的成就,
但不代表他一定会有伟大的人格。
用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梵高这本书,突然明白了要真正的认识一个人,就必须花时间全面的系统去解读他,而非道听途说抑或是片面的从一些报章杂志来了解他。
梵高,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他是一个天才,然而,对于家人,亲戚或朋友,他却是一个灾难性的人物!债权人追逐他,模特回绝他,妓女拒绝他,同伴画家指责他,性格的反反复复,
不安全感与防卫心理、真诚的乐观与极度的抑郁、宏大的野心与容易受挫的内心,他的思维不可避免地转向了死亡,甚至更坏的情形——发疯。
他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他脾性古怪,动不动威胁家人,常常谈论死亡,怀疑别人要谋害他,有酗酒的恶习并且生性好斗、忧郁和孤独,他饱受失眠、神经衰弱和各种怪异幻觉的摧残等等……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妓女,也差一点把高更枪杀了……正是因为他的个性怪诞,性情和言辞上的极端,在生气和自虐之间来回往复…… 所以他在任何地方都遭受排斥,他看到自己面前只有孤独………
他的思想转向了最黑暗的方面:“死与不朽。”
这只会导向忧郁。“孤独、忧虑、困境、对友善和同情的无法获得满足的需求——这些就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东西。
在与整个世界的战争中,梵高始终不忘在自己的艺术中寻找支持。他终于在经历了无尽的尝试,苦行僧一样的自虐(目的可能是为了分散他精神的痛苦吧)无数人的嘲讽后,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他生命的出口———-画画。唯有画画、可以让他逃避一切——“些许疯狂才是最好的艺术——-在他不多的生命历程之中自由地去探索他早已狂放不羁地构想出来的全新艺术形式”。在他神秘的记忆原野上,他每天辛勤地劳作,创造出像米勒的农民那样“带有泥土气息”的画作。
他作画的方式跟说话的方式相同:冲撞与躲闪,攻击与退却。整齐的笔法一次又一次扫过画布,就像夏日的暴风雨一样。他一接触到画笔,就变成一个狂人,”轻步兵上尉米勒不以为然地回忆说,“一幅好画要靠引诱而得,可梵高却强奸它。”另一个目击者描述了文森特是如何以颜料和语言攻击画布的——他喃喃自语或唾沫横飞,他花言巧语或甜言蜜语,他恃强凌弱或求全责备——就在他的手赋予它们形式、肌肉。
他的一生是短暂并可悲可怜的,但却富有创造性!
“我在画布上作画,和劳动者在土地上耕作并无二致。”他称自己是农民的画家也常常活在自己的幻觉中。
他的忧郁和孤僻以及躁郁症,让他一生备受苦楚,同时也折磨着别人特别是他的父母和一生支持他的弟弟———提奥。在疯人院最终被诊断为:“潜伏性癫痫”或者“隐性癫痫”,这是家族遗传史,他是受害者之一。而他却喜欢疯人院里的宁静,正是在那里他创造了大量的让世人惊叹的杰作!
他即简单又复杂,他能够看到他人所无法看到的事物,说明他是多么的敏锐!他文笔非常的流畅并且富于幻想,其实是有潜质成为一个作家的。在逻辑不清的理由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原因:他一辈子都想主导控制别人,但却谁也不听他的。唯有在画室里,文森特主宰了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主宰着模特,或试图这么做。
也许还是那句话——-天才与疯子就是一线之隔,梵高身上完美的演绎了这一特质。
4 月初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走访了梵高博物馆,里面典藏了他一生大部分的作品,其中很多的画作在这本书里有详尽的创作介绍,亲眼见证了他用料的饱满和用色大胆的真品,现在读他就特别有感触,现实与历史重逢了,自己也特别被他包含生命力的画所感染和震撼以及欣赏!他短暂并凄苦的一生,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可悲的是生前并没有享受到这荣誉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我深深替他惋惜!
那时的名不经传,现在却是价值连城,在梵高死后的数十年中,他很快声名鹊起,享誉四方,是时代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观,暂且当作是对梵高的最高纪念吧.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梵高的弟弟—提奥,在梵高的生命里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在他们的大部分通信里,他不但是梵高唯一的朋友,还是他唯一的资助者和支持者。
梵高对弟弟的愧疚感就一直在折磨着他,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善良的,因为弟弟资助了他一生,却将近10 年没有一个人买他一幅画。在他中了枪伤而死亡后(至今是自杀还是他杀依旧是个不解之谜)弟弟提奥失去了一生中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伴侣,他也精神崩溃了,不到半年,精神失常,也随哥哥而去。逝者如斯夫!
还好,他的作品是带着灵魂的,所以最终被人们所喜欢,瞻仰并珍藏!只可惜是死后才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