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湘行散记》读后感_3500字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9-30) 7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湘行散记》读后感3500字

周末荐书:《湘行散记》,对故乡最好的赞美,就是把它写成一本书!

如果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那你永远只能知道你自己知道的事情。–蔡康永

一、

去年我在简书上写了一篇《《白鹿原》,还有多少巨著通过电视剧再回到人的视野》,意外获得了简书前所未有的好评。阅读量、评论量是所有文章中最高的。

对于写书评或者写故乡的文章,我内心还是比较忐忑,因为这样的文章阅读量一般都很低。

所以每周写的推荐书籍,我很有压力,疑惑的是还有多少人通过我的公众号去了解书呢?

所以我上周忐忑的发了一篇文章《《瓦尔登湖》,人生就像马拉松,只有他知道的地方,才能奔跑强大》。等待读者拍砖时。

没有想到后台有粉丝留言:你要是写啥热点话题之类的,我就不会点击进来了,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好像不多了,我觉得今晚推送挺好的,走心。

虽然有很多粉丝看不是自己关注的明星,立马去关,我能理解他们,但是我还是要写书评。

因为我坚信,读书一直不是最红的,没有小鲜肉受关注,没有抖音火,但是它的生命力是和人类历史划等号的,从古至今,一直是很多人的必选。

2、

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先生(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些书信,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

这些书信记录了他们夫妻间的思念,从中既可以看出沈从文、张兆和二人的伉俪情深,也可透视作者的性格情绪、当时的处境、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两人之间原本的思情书札,确成了这本书形成最好的素材。这些书信是同时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极具阅读与欣赏价值。

这本书为读书的人提供了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那些记录了沈张二人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写出了沈从文故乡,湖南凤凰城最美最真实的一面,既有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也有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和自发的战争。

它因语言清丽,风格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或者叫凤凰城的乡土人情色彩。就是今天我要写的主角–《湘行散记》。

看过这本书,你才知道原来每个人的故乡还能这样美,也能这样写出来,仿佛故乡的一切情景,都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触摸。

因为沈从文对生命深沉的爱恋,而且他往往在虚实相间的叙事写景中触景生情,将那些曾经与自己涩宁不可分的日常人生小事,纳入我们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空间。

三、

这本书的开篇文章是《我所生长的地方》,沈从文细写二十年所发生过一切事物,这也是《边城》的初影,仿佛那地方一切情景,已浮凸出来,仿佛可用手去触摸。

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城市虽小,但也容纳三五千人口,这个地方是充满故事,孤城有很多碉堡和营汛。

这里见证了两个世纪以来清朝的暴政引起的反抗,物是人非,碉堡也毁了,人也同化了,追随屈原的沅水,沈从文深有感触。

故乡的老百姓尊称统治者为天神和官,有淳朴的习惯,见证了农作物的收入,旱年祈雨,而且各种封建迷信在这里上演着。

沈从文是出生在凤凰城这个小县城,这里出了士兵和妇人,河中有良田肥鱼,正规士兵比老百姓人还要多,让人惊叹的是此县城至今还保留着绿营军制唯一残留之物。

沈从文从这里开启了读书模式,第一位先生竟然是女的,和两位姐姐做了同学。因为身体瘦弱,家里甚至都给沈从文提前备好了棺材,但幸运的是沈从文命很硬,自己还是活过来了。

小时候沈从文在家乡私塾比较调皮,在学校学不到知识,从而变得好不自重的人了,村里的人看到沈从文这个样子,觉得这个小孩不是一个读书的料。

但是换了一个大学校,可以说影响了沈从文的一生,因为可以经历有趣味的地方,见过各行各业的人,这些景色和人物穿梭在沈从文的视野中。

各种有趣的事情和职业性对于作者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所以沈从文也感慨道自己读了一本小书,同时也读了一本大书。

这就是故乡,别人活在这个小县城里,而沈从文活在这个小县城的印象里。

四、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城,也是如今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地道的苗族人。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是民国时期地道的布衣教授。

代表作《边城》和《湘江散记》等。沈从文的小说取材广泛,但大部分都是描写凤凰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大部分作品都是最独特的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

沈从文的写作手法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伟大的人物作思想上的交流。”沈从文在《湘江散记》中透过他们的悲与欢,血与泪,感悟人生的庄严,让人感慨道书中宏达的悲悯情怀,也为看过这本书的人描摹出了凤凰城一幅幅恬淡幽美安宁的画面,令人神往。

梁文道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看他看得懂的书,那表示他其实没看过书,看读不懂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五、

这是一本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名著导读,说实话,我利用一个暑假把这本书全方位的读了一遍。

看得每一页,都用不同色彩的笔把重点语句画出来,每页都会写出自己的微总结,这种看书的方法很辛苦,也很漫长,如果你没有强大的自信心,确实难以坚持下来。

比如在《凤凰》这篇文章里,沈从文写道湘西的好坏和地方人有很大关系,湖南的熊希龄先生出生于凤凰县城,军人充满了迷信,青年人爱国以浪漫情绪与历史的宗教情绪的游侠。

凤凰人的人格与道德被纳入另一型范,关于云贵放蛊的记载,必与仇怨有关,仇怨又与男女事有关。

凤凰城独特的职业—蛊婆,大部分是从穷而年老的,对于爱情扭曲的,产生变质女性神经病。

脑海中出现的神,在现实中找不到婚姻幸福感,只能在幻想中乞求神帮她找到安慰,最终死去,然后被中蛊的孩子,出现幻想,也最终死去。

凤凰城除了女蛊的故事之外,还有凤凰城人内心的英雄形象,比如游侠者,他们的精神渗透了凤凰县所有职业,也多少影响着本地人的性格的形成。

在湘江边有一个独特的建筑物–吊脚楼,何为吊脚楼?也称“吊楼”,主要为苗族等少数民族服务,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

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沈从文在《鸭窠围的夜》和《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等文章里,都描写了吊脚楼,这里既是水手和客人在岸上休息的地方,也是因为嫖娼萌发爱情故事的地方。

所以现在去凤凰城,吊脚楼也是值得一去的景点,因为沈从文是苗族人的缘故,所以文中也充满了苗族艺术景象,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六、

这本《湘江散记》收录了二十八篇沈从文的书信以及散文,里面这些文章几乎每一篇都包含着对于凤凰城的描写,让人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凤凰城每一个角落。

沈从文先生就像是从书的第一页开始,作为凤凰城的导游,带着你穿越凤凰城的历史,见证凤凰城老百姓艰苦的生活,和历史每个职业。

虽然现代的凤凰城,书中没有介绍,但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有了过去的凤凰城,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通过书去拜访这个凤凰城。

所以每个作家的“故乡”,在自己的心目中都是最美的。

当代个性作家冯唐把跟随自己工作、散落在各处的物品搬回了“广渠门外垂杨柳”,这个被他定义为“故乡”的地方。

20岁之前,他在这里长大,周遭的风景里满是熟悉的味道。在这里他写出了在新出的杂文集《无所畏》,里面也有他对于故乡的人生定位:“人生无所畏,方能有所为。”

这本书对于故乡是怎样的美好描写?我想用沈从文在书中这两句话来表达我看书的感受:“想用一组文字去捕捉那意境那感动,以及捕捉沉醉于那意境那感动时节的心情,实近于一种徒劳无益的努力。”

当然对于故乡的赞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是也应该放宽自己的视野,从故乡出发,走向世界。才能知道自己的无知和不足。

我曾经看了一个TED演讲,内容时《不读书的人到底输了什么》,这个演讲者感慨道:一年的阅读暴露了我看待世界的盲区,读书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让我对自己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更打开了我的视野。

在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晰。

读完《湘行散记》这本书已经一年多了,回过头来作为推荐的书单,也是感慨万千,因为里面的一段话,一直都是我写沈从文的必选标签,这也是沈从文离开故乡,回到故乡找到张兆和爱情的感悟: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湘行散记》读后感_3500字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