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500字
萧红,这个享年31岁的女子,一生,颠沛流离。
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这一生的悲剧,都是源于她是一个女人。
她是一个女人,把过多的感情寄托给了男人。所以她独立又不独立,自由而不自由。
看她的文字时,我总是愿意把她和三毛联系在一起,是两个骨子里都桀骜不驯的女子。然而红颜薄命。
但是她们又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里。萧红所生活的时代,注定她的悲剧更加厚重。
以上,只是关于萧红一生的一点不成文的感慨。很多人说,《呼兰河传》有着浓浓的自传色彩。姑且再浅谈一下阅读本书后一点浅薄的愚见吧。
孩童的视角,白描的手法,冷静的文字,诗化的语言。呼兰河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我看到了一座温暖的小城。
这座小城里,有长着蘑菇的房子,人们做着割高粱的梦,他们在这里平静的生,平静的死。他们细腻搜寻着生活中清清浅浅的趣味,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
这里还有一个童话般的院子。祖父是这个童话里的国王。
在这童话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
祖父总是笑盈盈的,好像要把所有的爱倾吐给孩子。孩子们抱他的大腿,要他的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他的衣襟。而年幼的小妮子,是祖父捧在手掌心里的一只小鸟儿。她就像院儿里那些植被花草,肆无忌惮无忧无虑地自由生长着。想把枝叶长到天上去,就长到天上去。
接着细品慢咂,你会发现,呼兰河是荒凉的。
小城里的人们愚昧迷信,自欺欺人甚至有些凉薄。
淹死人与牲畜的泥坑,谁都知道,谁也没有将它填平的念头;吃了廉价的瘟猪肉,即使闹肚子也不愿承认;邻居动刑调教小团圆媳妇,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
可是被呼兰河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她有什么错呢?
也许是十二岁长成了十四岁的模样,也许是头一次去婆家多吃了一碗饭,也许是走路太矫健笑容太灿烂?我们呼兰河以外的人无从知晓。
被吊在房梁上打,被烙脚心,被灌下各种稀奇古怪的偏方,被当众扒光衣服扔进沸水里……
那些惨白阴森的片段里,我已经看不见人心人肺。我放纵自己内心的愤怒倾巢而出,允许自己不理智的盲目的,感慨斥责。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后来,这小院也彻底的荒凉了。也许自然里的事物依旧在蓬勃生长,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着。可是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此这乡愁更是无法排解的一江春水。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
总之,我喜欢这样冷静而有力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