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800字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个题目看起来很轻松但又有些沉重。习惯了在新鲜的空气中大口地呼吸,作为一个健康人总觉得那种畅快是理所应当。
周围有不同科室的医生,熟悉的不熟悉的,故事也听了不少。似乎身上的哪个器官或者哪个微小的细胞出了问题,都会让人不自在,忍不住感叹原来人身上的每个物件都那么重要。处在医学院校的环境,大概对医生、患者、疾病有多一丢丢的感受吧。最喜欢问医生们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科室?最近听到了很别致的很有意思的回答大概恰好与本书有很多的相似。答案是因为大脑是最复杂的最神奇的最难的呀。是,曾经我会想到心内科的人很神奇,外科医生很神奇,脑袋里也没有过多的词汇量来感受。不得不承认,大脑,在人的生命中在社会的发展中如此不可护士。语言、情感,所有可能的科学创造,与之相关。研究大脑的人们,在挽救生命在医学进步中创造的奇迹,其实也是人类社会不断推进的奇迹吧。
读完保罗的文字,似乎在病床前和他一起快速地走了一遍这30年的人生。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么优秀的人,也真的有这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可当它成为故事时,也就只是谈笑间的某种内容了吧。有幸的是,作为医生和患者,保罗记录下了这段历程,我也有幸有了这样的一点点思考。
每个医生都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似的修炼,有了别人无法超越的专业知识积累。经济市场上提到最多的话是信息不对称,在专业性极高的领域则更为普遍地探索不对称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是的,医学领域有非常经典的不对称,患者永远无法像医生一样专业地了解疾病,需要有很好的依从性来接受不同疾病进展下的治疗。但此时,我却突然震惊,其实同样,不生病的人,哪怕是医生,怎么可能真的知道患者的情况呢?这也是另一种信息的不对称吧。因为,即使掌握再多知识,医生也只能知道癌症会带来疼痛,是隐隐作痛还是痛不欲生,可这种痛是这样的呢?不知。医生很清楚的知道,这个疾病会带来相关的后遗症,比如无法说话无法走路。可当保住了生命,后遗症带给病人和家属的又是什么呢?的确,除了病人,无人知晓。保罗说他经历了不同的心路历程,接受?委屈?拒绝?放弃?抱着幻想重燃希望?很清楚地知道死亡临近,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吃什么曾经那么热爱的美味都真的可能是咸味的,疼痛是那样的苦。
人的大脑产生了科学,科学探究真理,可又有人相信世界上有救世主一样神的存在。我是唯物主义,无神论,可谁又能说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自始至终,我也理不清头绪,因为我从来没有去探究意识、科学、真理、上帝,仅仅在尝试无限接近地去浅浅了解吧。
医学领域中,最接近科学和世界本源的研究大概就是对大脑的探究了吧。对人来说,除了生命,还有人格,一个完整的人是怎样的,仅仅是有生命吗?一定不是的。那么在大脑中相差1毫米的抉择可能就会给一个完整的人带来无法挽回的不完整,神经外科是一种怎样的神奇的存在。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那一点点偏离和抉择所带来的无穷的可能。
作者是幸运的。弃文从医,文字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扮演着那么重要的角色,读者也是幸运的,文字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命的绽放和消逝。他不断去问,生命还有多久?如果十年,可以继续在手术台上哪怕很辛苦。如果两年,可以写书。如果一个月呢?也许就静静地看看家人吧。在生命最后的判断和抉择中,大概慢慢地清楚了自己到底更依赖更想要什么吧。感谢保罗的医生,在最后的最后,她还是把他当作医生,即使是病入膏肓的患者,也鼓励他去完成7年住院医师的答卷,去完成组建神经科学研究实验室的使命,去完成最后一台驾轻就熟的高难度手术。最后一次刷手、缝合,收拾掉7年来所有的东西,回家。有没有不甘?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入斯坦福和耶鲁,将自己打造工作的机会拱手相让。有没有委屈?毕竟三十几岁距离人们认为的死亡事件还有很远。有没有不舍?毕竟鼓起勇气,在婚姻出现裂痕又转折后迎来你们的孩子。有没有理不清,造物主到底开了怎样的玩笑?毕竟,他人的生命还是现在进行时,而你全部成为了过去完成时。
也许是有的,有所有复杂的感情变化。太清楚这个疾病带来的死亡有多么的不可避免,太清楚最熟悉的片子上的那个肿瘤是自己时的没有希望。
故事很快就结尾了。作者的思路很清晰,而我却理不出头绪。妻子露西续写那最后时光,终于多精英多顽强多接受死亡的人,最后也要在那么痛苦中弥留。还好,家人和朋友给了他最安心的告别。此生,无憾了。
愿生下来活下去努力着或者挣扎着的人们,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