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2500字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9-17) 6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2500字

在生命和情感的尽头,阅读是最好的庇护和救赎,我们悲伤,却并不沮丧。

书的功能之一是帮我们诉说,让我们在不愿意谈及自身的时候,有话题可以聊聊。

这段时间看了些书和电影,写了断断续续的句子,但没有完整写出一篇像样的短文,有些任性地纵容自己应季的慵懒。

日记记录的时间大概是在4.2号左右看完,这本书应该是在某个地方看到的推荐,清明,好像很适合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写的是一位患有胰腺癌的母亲,和她的一个儿子建立了一个只属于两人的读书会的故事。本书的篇名就是其中一些书(末尾有部分附录书目),篇幅不长,各篇联系也不是很紧密,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的结构很简单,线索清晰明了,作者真实地还原了与母亲的交流过程,内容涉及成长、孤独、勇气、信仰、死亡等等,并没有浓重而悲伤的死亡氛围,轻松且富有哲理。

你和朋友见面会不会是以这些方式打招呼: 吃了什么,最近和什么人聚餐、看了什么电影,去什么地方旅游?我猜是的,至少我是。母亲和儿子的问候方式很独特,很戳我心:

你最近读了什么书?

好书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还让你用不同的角度观察身边所有的人。母亲读书习惯先看结尾,这种读法我从未尝过,对于那些喜好悬疑类书籍的读者来说应该是大忌吧,会少很多探险的刺激。不过也能理解,先看结尾可以避免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带来的无法继续看下去的情况。

母亲鼓励儿子写书,并强调一定要告诉大家的建议: 每一天,你都应该告诉你的家人,你爱他们,并让他们知道你爱他们。

远在外地的你今天给家人打电话了吗?陪在父母身边的你和他们好好聊天了吗?

疾病对于个体或是家庭而言,都无疑是坏消息,但是好消息和坏消息都是相较于你的期望而言,并非独立存在。假设你每天都祈祷自己取得好成绩,拿到高工资,当某一天你发现自己成绩很糟,工资很低,这于你而言自然就是坏消息,因为你从未去考虑自己所求之外的结局,更没有想过如何面对这种可能出现的落差。

原以为国外谈及死亡会比国内少些禁忌,但是并非如此,只要碰到某个人快死了这个话题,人们的态度就会很奇怪,好像即将死亡的人只该在医院或私下说起,而且没人愿意详细深究。

活着的人讨论死亡,将死的人等待死亡,已死的人有机会却无法感受死亡,的确,死亡从来都是难以解释透彻的。

空泛讨论死亡的作品有很多,但是在真正面临患者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唐突。《疾病的礼仪》里有写到可以用“你希望我问你感觉怎么样吗?”来代替“你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法有一个好处,将选择权给了对方,而不是主观地认为对方是患者,一定会有某些必须说出来的感受。

学姐很喜欢木心先生,说起她在图书馆看到大家写给木心先生的悼词时而忍不住落泪的事情,她说他的学生陈丹青也对死亡有一定的见解。当时就问了学姐一个疑惑: 健康活着的人和卧病在床的人在讨论死亡的时候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学姐没给我回复,我也没找到答案。对于学姐感伤落泪的事情,我觉得可以用母亲的话解释,是一种怀念。

母亲和儿子的这段对话我喜欢得紧,单独发了一次微读,摘录到了笔记本,发到了微博话题,现在还想要分享一下:

“阅读关于死亡的书不会很困难吗?”我停了一下,“特别是那些里面人物患有癌症的书。”
母亲摇了摇头,说:“抽象地阅读死亡是不困难的。当然,我喜爱的人物死去时,我是很难接受的。你会真心地怀念那些人物,与你怀念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同,但你还是会怀念书中的人物。我不觉得死于癌症比心脏病或其他疾病以及死于意外或其他任何事情更悲惨。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真实的生活。如果把有关死亡的书都排除掉,那么就没有几本我们能看的书了。”
“所以,你不介意阅读让人沮丧的书吗?”我问。
“不,一点也不介意。当然对我来说,会觉得很残忍。但是阅读与残忍有关的书,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重要?”
“因为当你阅读了,你就更容易去辨识残忍。我们很难去直面这样的残忍。不过人可以表现残忍的方式有很多,有些方式微妙得难以识别。你需要在开始就学会辨识这些残忍,因为大奸大恶正是从微小的残忍开始的。”

书中还有个观点冲击了我的惯性思维:你陷入两难的抉择时,选择那个在必要时能重新再来的一个,不要选择少有人走的那条路,而要选择有逃生出口的那条。

这话不禁让我想到《少有人走的路》一书,并未看过,很好奇这本书有没有提醒人们在解决人生难题和冲突的时候要选择那条有出口的路?

有时候从众并非不好,至少它被很多人证明可能是对的。选择了错误的路,出发后再想回头是很难的,毕竟能允许你走回头路的机会少之又少。

母亲算得上是女强人,忙碌的工作或是身体的抱恙也从未让她忘记其他人,她认为感觉不舒服不是忘记其他人的借口。母亲总是不假思索地与每一位正在哭泣、身处痛苦或悲惨的人说话,母亲说:“如果他们不想说的话,他们会告诉你的。可你怎么能熟视无睹呢?”

视而不见真的太难了,那种能做却选择不去做的愧疚感会一直长在你的心里。人是可以很坏的,但也可以学着不要变坏。

以后,我应该还会继续打扰。

部分书中提及的作者及作品名:

华莱士·斯特格纳 《终得安全》

约翰·奥哈拉 《相约萨马拉》

龙树大师 《七十空性论》

赫尔曼·沃克 《初恋》

J.R.R. 托尔金 《霍比特人》

玛丽·泰尔斯顿 《每日的力量》

杰拉丁·布鲁克斯 《禁忌祈祷书》

辛迪·常 《我悲痛》

凯伦·康纳利 《蜥蜴笼》

约瑟夫·铁伊 《博来·法拉先生》

萨姆塞特·毛姆 《面纱》

拉塞尔·班克斯 《大陆漂移》

T.S. 爱略特 《大教堂谋杀案》

卡巴金 《正念》

夏目漱石 《心》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盐的代价》

莫欣·哈米德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琼·狄第恩 《不可思议的一年》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奥丽芙·基特里奇》

弗朗西斯·奥斯本 《脱缰之马》

希拉·韦勒 《像我们这样的女孩》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法兰西组曲》

玛利亚涂·卡马拉 《芒果的滋味》

妙莉叶·芭贝里 《刺猬的优雅》

斯蒂格·拉赫松 《龙文身的女孩》

科尔姆·托宾 《布鲁克林》

厄普代克 《父亲的眼泪》

爱丽丝·门罗 《太多的幸福》

以上作品是书中的篇名,书的结尾作者有详细记录他们讨论中所涉及到的书、电影、音乐、综艺。

阅读载体:藏书馆APP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2500字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