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_1700字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9-16) 10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1700字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部分分享感悟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它以一种常人好理解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

目前我只读了第一部,那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部的精彩内容。分享之前我不得不称赞作者的写作手法,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一个对历史从来不感兴趣的人居然可以静下心来看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

我觉得第一部总的前半部分概括下来就是一个朝代建立的奋斗史,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饱受赋税和官吏欺压之苦,即使这样朱元璋和他的家人都劳苦劳累的干活,他小小年纪就给地主放了12年的牛,这样看来,他们一家人都是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干活儿的人,可是在那个年代你想本分的过日子是很难实现的,灾难到来了,天灾加上人祸,同一年的四月初六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作者在文中还调侃到,如果说这是一篇日记,那可以说是最悲惨的日记了,大家听着这个日记,可能就是几句话,但是如果大家把这几句话想想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你们会如何应对?这还不是最惨的,他想埋葬父亲竟然发现没有一块地是自己的,没有一块地可以埋葬自己每天在这土地上劳作的父亲,还好有好心人给了他一小块土地埋葬父亲。

为了讨口饭吃,他只好去当和尚,可是当个和尚还被别人欺负,他在讨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认识了很多豪杰,我从这里就认为朱元璋果然不是一般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关注悲痛之外的事物,这让我想起了一步电影,肖生克的救赎,主人公银行家在被陷害入狱后,也是仔细观察,认真琢磨地形,最终凭借聪明才智逃出监狱,那朱元璋可不一样了,他哪里读过什么书呀?但是这次的出行为他后来建立明朝打下基础。

到后来做和尚也要担心被杀头了,唯一的活路就是造反了,造反也可是个苦活累活技巧活,朱元璋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是他的苦难磨练了他的意志,作者在文中说到“是的,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霍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可是只有意志就能在就能在尔虞我诈中得到最终的胜利吗? 就能带领几十万人的军队吗?就能打败最强大的敌人?显然这个品质只是必备条件之一,朱元璋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他有独特的军事思维和领导能力,举一个例子,在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两面受敌时,大家都认为先攻打弱小的张士诚,之后与陈友谅决战,但是朱元璋却看到了问题的关键,说到张士诚的特点是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全力相救,两线作战很难成功。即知己知彼,又分析到位,实在佩服。

第一部中的十二章是鄱阳湖里和陈友谅的决死战,生动形象的描述当时的场景,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在其中共同作战,大家都知道最后是朱元璋赢了,可他是怎样打败可怕又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呢?建议大家自己去书中看看明月是如何描述当时的壮丽鄱阳湖景象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有关于历史的作品可以在一个个人物形象中找到一些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何有的人注定只能成为一代枭雄,有的人却是实事英雄。看到书中的人物在面对困难时的精神也感染着我,让我在生活中更加的坚强,思考问题也尝试着多几个方面考虑。后面部分在看到朱元璋说:“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我竟有些伤感,无论多么厉害的人最终也逃不过这片土地,正值青春壮年的我们要珍惜时间,时光一去不复返,珍惜时光,艰苦奋斗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战争年代这么苦,但是在面对困难时战胜的意志和决心是永久不衰的,心智的力量确实是做任何事情的一个基础,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_1700字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