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300字
原本计划是8月看完《独居的一年》,最后还是晚了12个小时才看完,不过也算是拔了旗了。
最开始拿到这本书,封面写着什么作者是村上春树的偶像、“在世狄更斯”,而事实上他们俩人的书我都没看过,还有人说一口气读了快两百页,我觉得我也不太能做得到。
一开始吸引我的应该是书名,因为我本人也正开始了独居生活,原本以为是会很贴合我自己的生活的吧,对,只要是和原本沾边的意思就是事实上并不是。英文版书名叫做《A Widow for One Year》。翻译成寡居的一年更合适。我有点想骂人。。
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1985年夏天]、[1990年秋天]、[1995年秋天]。
在[1985年夏天]里面,我个人认为主角应该是39岁的玛丽恩和16岁的埃迪。也许我一开始不太理解他们之间的爱恋,不过再篇章的最后特德讲述玛丽恩是怎样亲眼目睹两个儿子丧生的时候,我大概理解那种,因为失去反而不敢再拥有的心态。
“我就是喜欢男孩子的这一点,”玛丽恩说,“无论发生什么事,你们都照常过日子。”
到了[1990年秋天],主角变成了玛丽恩的女儿露丝,这个时候露丝已经是36岁了,我期待的少年埃迪已经成了48岁的中年人,他的出场不再像是30多年前那样的青春?下雨天提着笨重的公文包,被来往的车甩了一身的泥水,挤公交的时候没有零钱,为此换了一大把硬币,臃肿的塞到口袋里面,看到这段描写想想那个画面,我自己都觉得无比的尴尬。。这还是那个高高瘦瘦好看的少年么。。虽然此时的埃迪仍然异常在乎玛丽恩,这30年来他写的三本小说都脱胎于30年前那个夏天他自己的经历。连特德也评价说:“这个可怜的孩子怎么也忘不了三十年前的事。”
但是这在书里面已经不重要了,主角已经换成露丝了。和只能写自传形式小说的埃迪不一样,露丝的想象力更好,虽然每部小说主角的人物描写会有类似,可大多数是更偏向于以自己的想象来创作,为此还惹怒了一些读者,甚至有一位寡妇恶狠狠诅咒她会寡居终老。
在第三部[1995年秋天]里面,露丝的丈夫突然的病逝,嗯,经过了将近三分之二,才到了书名的部分,寡居的一年。而很快露丝认识了一位荷兰的读者,在他们相处四五天,再互相思念一星期之后就很快的决定结婚了。与我个人而言,这大概是不能想象的事情,可看书中的描写,两人才刚认识就能够非常默契的相处,我非常喜欢这种心照不宣的爱恋。
“我差点就后悔了,知道我看见了你。”
露丝的第一段婚姻嫁给了生活,她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虽然他先生和他相处很久,也是工作上的伙伴,可仍然只是伙伴而已吧。
而露丝遇到哈利,这大概就是soulmate吧。
也许到此本该就结束了,然后玛丽恩回来了。分开37年,期间玛丽恩与埃迪从未联系。76岁的玛丽恩和53岁的埃迪,当初的那个少年做到了同时在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爱一个女人。
“别哭啦,亲爱的,”玛丽恩对他唯一的女儿说,“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就整本书来说,在讲述主线的时候,会穿插别的故事,比如埃迪的父母薄荷和多事西,他们的行为与生活影响了埃迪,比如露丝自己写的小说,导致后来遭到寡妇的诅咒,比如露丝在荷兰的经历为遇见哈利埋下伏笔。
这不是一本适合“地铁时间”阅读的书,遇到拖沓的阶段会感觉读不下去或者会进行跳跃阅读。也许是我喜欢happy end的缘故,看到玛丽恩最后的那句话,连我都有一些想哭的样子。
嗯,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