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_1200字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8-30) 11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200字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顺便看了国内热播的同名纪录片。如果说纪录片是客观地介绍文物修复这个非物质遗产,那么这本书就是带着崇拜之情地讲着文物修复者的故事。
作者对文物修复这件工作不仅是崇拜,而且似乎有一份嫉妒。嫉妒的根源就在于文物修复这项工作与现代大多数职业的本质区别。文物修复工作者不驻扎在林立的高楼中,而是在故宫的四合院里度过每天。大部分人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喝着咖啡时,他们在四合院里逗猫,在故宫前骑着自行车。大部分人在各种邮件中回旋,在各种会议中奔波,他们在慢慢地临摹着古人的画,修着古人的钟。他们似乎是停留在过去的现代人,而这个过去似乎比现在更简单更纯粹。
“择一事,终一生” 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被看成不知进取,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在大多数职业中,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定律。工业革命取代了大部分的农业类工作带来了白领工作,数字革命也将取代大部分白领工作带来更新性质的工作,如果择的事情会被科学技术发展所取代,“终一生” 也许就成了职业发展的终结。所以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在危机感下,在各种新鲜的机会下,学会了在选择中放弃,在放弃中重新选择。而作为文物修复者,他们并不受时代的牵制,他们择了这一件事,并且可以用一生去完成它,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安全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择一事,终一生” 带来的不仅是安全感,也带来了对技艺苛刻的要求和工作本身的繁冗。临摹一张画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天,过程枯燥而又对每一笔的临摹都要求甚高。“清明上河图” 的临摹就从动笔到完成前后用了10几年的时间。“择一事,终一生” 是对一份职业和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死心塌地的承诺。
修文物的人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一个钟表一根弦错位,调试二十次不行就调试三十次。临摹铜器调色,今天调不出满意的颜色就明天再去调。最美好的寂寞就是一个人专注于一事,两耳不闻窗外事。心不在任何地方,只在这里。心不想任何人,只想眼下。这种自我沉浸是一种幸福的寂寞。修文物的人不能玩文物是不成文的规矩,很少有人去打破。虽然凭着他们对古文物的见解可以获得不菲的物质利益,但是他们选择了在追逐物质潮流的大军里做一个寂寞的人。你若说他们安于天命,不思进取,他们不会辩解,因为他们想改变的是手里文物的命运,他们思的进取在自己的手艺于技能。人各有志,寂寞的人往往志在他方,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寂寞前行。
在提到人类历史,我总会感觉到每个个体的渺小。瞬间消逝的生命能留下给世界的,微不足道。而这些文物修复者面对文物时也是如此,他们的谦逊来自于对与文物的敬畏,对于历史的敬畏。我们应该总提醒自己生命是有限的,只有接受这有限性,我们才会更积极地去寻找连接永恒的纽带。对于文物修复者来说,他们与永恒的纽带是手里的铜器,桌前的钟,墙上的画。对于你,那是什么?对于我,那又是什么?
https://elneverstopsgrowing.wordpress.com/2017/11/29/读-《我在故宫修文物》/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_1200字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