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2》读后感_2100字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8-14) 9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明朝那些事儿2》读后感2100字

明朝那些事儿2

从朱元璋到朱允炆,再到朱棣、朱高炽、朱祁镇,朱祁钰。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啦。

朱允炆上台没有几年,便被其叔叔朱棣夺走了皇位,朱棣经历了千辛万苦于1402登基,年号永乐。明成祖朱棣在位一共是22年,在1424年朱棣死于出兵北伐的路上。

朱棣在位的期间做了不少的事情. 找人编撰了《永乐大典》 , 迁都 , 此外他还设置内阁、东厂、巡抚,等等,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是另外的一个儿子朱高煦便不高兴了,一直在与朱高炽较劲,最后下场也是挺惨的,朱棣死后,朱高炽也就活了一年,1425年就死去了,其儿子朱瞻基便上位了,但是十年之后的1435年朱瞻基又死了。在这十一年中,国家的发展十分的繁荣,休养生息,国富民强。之后又是朱祁镇当上了皇帝,这位皇帝的经历也是挺传奇的。

当皇上也是不容易,得时时刻刻惦记身边的人,即使是为自己干活的大臣,也都是与皇帝较劲的对象,就像本书中的一个比喻一样,皇帝与其他人都是在进行拔河比赛,皇帝自己在这头,文武百官在那头,所以皇帝必须得找到一个帮手来帮助自己。先说一下在朱瞻基的时代,那个时间文臣百官比较厉害,有的皇帝管不住,于是皇帝便找来了宦官来当自己的帮手,牵制一下言官的力量,于是就有了太监,所以,在朱祁镇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太监,名叫王振。也是这个太监造成了土木堡二十万精兵被也先杀害,也使朱祁镇沦为了俘虏。后来,也先放了朱祁镇,但是朱祁钰又将他关押起来,朱祁镇成了囚犯,最后人家又做回了皇帝的位置,从皇帝——俘虏——囚犯——皇帝,这是朱祁镇的传奇经历。

也先是谁?在明成祖朱棣那,为了让后元的力量彻底瓦解,他把蒙古国分成了蒙古本部(鞑靼)其太师为阿鲁台、瓦剌(西蒙古)其统领是马哈木、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1410年朱棣亲征将阿鲁台打败,原来瓦剌与鞑靼之间有仇恨,所以鞑靼失势后,瓦剌就将鞑靼的土地占为己有,至此瓦剌的势力大增,再后来瓦剌与大明的关系破裂,又开始了打仗,这个瓦拉的统领便是也先的祖父。瓦剌与大明一会儿打,一会儿和好,看来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其实也先本身是一个武将,他之所以能够干掉大明的20万精兵,原因还在于太监王振的愚蠢。

在朱棣刚刚登基时有个大臣叫方孝孺,年轻时其老师是宋濂,方孝孺因为不满朱棣的造反,与朱棣对着干,所以朱棣很是生气,于是方孝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被抄十族的人。

在朱棣统治的时代,臣服的藩国有许多,朝鲜,安南(今越南),蒙古国的部分,等等,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名人叫马三保,即是下过七次大洋的郑和,郑和是一个伊斯兰教的忠诚信徒,前六次下大洋除了,宣传大明的国威,与所到之处的藩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还有就是寻找朱允炆,第七次他到了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这是每一个穆斯林都想要到达的地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年至1433年,这是中国古代时间最久,船只最多,海员最多的 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的时间早半个多世纪,郑和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麦哲伦,哥伦布等人。

朱棣迁都的决定,也影响了中国的后世,由于蒙古部落不种地,不纺纱,但他们也需要生活用品,所以就一直在大明的北部边境就一直抢,打也打不走,赶也赶不跑,所以朱棣决定迁都,其实当时这事大臣们都不同意,朱棣一时也没有了主意,但是伟人就是伟人,人家就能在优柔寡断的片刻拿定主意,必须迁。

此外,朱棣还建立了神机营,所谓的神机铳在前,马队在后,步卒在后,这种打败敌人的神奇方法也是朱棣创建的。

朱棣为自己的儿子朱高炽找好了三位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杨士奇自幼贫困,但其上进好读书,有坚定的信念,一直默默地努力,最后机会来了,他进入官场,进入官场之后也是保持着低调,所以他才会成为四代元老。

朱棣时期,还有一个才子就是解晋,这个人是《永乐大典》的编辑负责人,但是他对于皇帝的夸赞,太当真了,最后死在了朱棣的刀下。

在朱瞻基死后,朱祁镇登基,在这个时代有一个文臣,叫于谦,是他在最后的紧急关头挽救了大明朝的命运,在朱祁镇被俘虏,二十万精兵全死在也先得刀下时,京城此刻,乱成了一锅粥,他出来主持大局,使士气大增,后又用计谋与拼死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使大明战胜了也先的进攻。没有他,大明的历史是要改写的,至少江山得丢出一半。

在这本书里,非常喜欢一段话“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吃的好点,穿的好点,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激烈点而已”

历史是一条长河,而每个人都是这条河中的一条小鱼,长河不停地向前奔去,每一条小鱼只会出现在长河流经的某一小段,然后逝于某另一段,在生命存在的这一段中,不能说生命没啥意义,但也不能说的明白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许就好比一颗流星划过天空,什么也没有带来,什么也没有带走。既然思虑不通两头的终极意义,那就准备迎接好中间的每一个过程,走好每一段必经之路。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认知就是,最需要的还是有见识人才,最强大的还是人的心、人的意志,这才是一切成功的本源,所以去读更多的好书、去接触更多的故事、去见识更加广大的人群,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让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像样的人才,继而做出更加有利于社会进步事儿!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明朝那些事儿2》读后感_2100字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