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华年》读后感_1900字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8-07) 10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华年》读后感1900字

比谁都不容易的华年,比谁都不容易地成功了
《华年》,一个女孩杜华年的上海浮生记。
到远方去,成或者不成,都成。最后,杜华年成了。
有人说,凌丽芬让杜华年成功地太容易了,那是她没看懂《华年》,或者不如我曾有过类似经历。华年一点也不容易,虽然整部小说上下从未出现过“不容易”这三个字,可小说里每句话都在诉说着华年的不容易。在上海的衣食住行,在上海零基础起步,在上海奋斗时的孤独绝望,巨细靡遗,层层递进,每个海漂都能在杜华年身上找到一样不容易的自己。
看得出,凌丽芬是一个细节控。公交、群租房、盖浇饭、与室友的撕逼等等每个描写我都能感同深受。我在这里只拎出一个细节进行分析,也是《华年》中最引起我共鸣的,最让我感动的片段,就是杜华年学习英语的那一段。
小说里描写杜华年一直在坚持练习英语,三年时间她已经能够像说母语一样学英语。为什么这段如此打动我?因为我现在就能够像说母语一样说英语。而我比谁都明白,到这个程度,这里面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和华年一样,周末从不出门,和室友对练英语口语,玩命的背诵单词。因为从我也是和华年一样,从进入第一家公司,就懂得英语是这里所有人的基础技能。英语出色不一定就能成功,杜华年明白这个道理,她也说总不能到了米其林三星餐厅应聘时说,“我能把薯条炸成黄金”,她把英语比喻成薯条,薯条哪怕真炸成了黄金也还是薯条,是基础,是端不上米其林三星餐厅。可是杜华年更加明白,如果不会炸薯条,没有把薯条炸成黄金的能力,那么你连米其林三星餐厅在哪估计都摸不着边。杜华年拿薯条来比喻英语真是太贴切不过了,是的,英语熟练不一定能成功,可英语不熟练可能连进入成功门槛的资格都没有。
《华年》里还有另外一个细节。华年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在这里你不会说英语便会低人一等,未然说,我不会说英语,所以很少出门。”这段话虽然有些夸张,可也有些实际情况在里面。然而这些不重要,我们只来看凌丽芬对杜华年不容易的细节设计。未然,华年的初恋男友,华年为了未然千辛万苦来到上海,未然最后却选择离开上海,看似是一个偶然的选择,可只从未然的只字片语就在最早设下伏笔,让这个结局成了必然,成了无可争议的,同时又一次衬托了华年的不容易。
一时冲动的爆发是简单的,坚持却是很难得,凌丽芬一直在写这个道理。所以又有了后面的描写,杜华年和在上海出生、有住房的优质“内环男”于成龙热恋时,也没有忘记继续学英语。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画面,微黄的灯光下,一个人咬牙背单词,另外一个人咬牙玩游戏。背单词的是最后成了著名投资人的杜华年,玩游戏的是最后选择收入不高稳定工作的于成龙。
其实仔细,再仔细去读《华年》,你会发现,除了女主人公华年,每个人都不容易。又是细节,还是从英语这个细节上看,和乔飞明合起来可以戏弄一个国家的呼风唤雨的金牌投资人宋星河有这样一句话,“当年我出去谈判,一通下来,人家只夸我英语说的好。”
虽然是个讽刺,宋星河说的是自己谈判能力不行,但从这里却可以看出宋星河的英语也是一流的。而这一流的英语是怎么来的?可以借鉴前面华年的经历。
所谓运气不过是努力所积累的能量,而机会永远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5年,我初到上海。我也看到这座城市里高耸入云的大厦,崎岖蜿蜒的弄堂,各种大人物住过的的老洋房;看到那永远堵着车的高架桥,成片成片的咖啡店,永不打烊的酒吧;看到汗流浃背的快递员,开着法拉利的女青年。当然,还有无数个夜晚开着灯熬着夜背单词、练口语的我那倔强样子。
如今,我是一家4A公司的策划经理,月薪五万,上司是个美国人,我也和华年一样,有着标准的凯莉纽约腔。想起来,初到上海那些学英语的日子。我尝试过好多种英语学习方法,买音标语法书、看美剧自学、线下辅导班,后来工作忙了,更没有时间,我又开始用TutorABC这样的英语学习平台学习英语。我比华年幸运的是,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了收入,买了真人外教在线英语线上课程后,学习变得轻松了些。可我还是无论是在地铁,公交或者聚餐等朋友时,都会在手机上争分夺秒地随时随地打开英语学习软件。
想成为领跑者,只比别人多做一点就好了,像把碎片化的时间挤一挤,利用起来,像别人休息时,晚睡一小时。
我最喜欢《华年》的开头语,“亲爱的,请相信我,请和我一起享受你眼前这个鼎沸的世界,享受你在这里无可限量的远大前程。”那样浓的讽刺,又是那样浓的诱惑。
华年说,初见上海,很累。初见上海,很想,继续再待下去……
不容易的华年,不容易的我们,都在上海继续待了下去。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华年》读后感_1900字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