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读后感900字
《采桑子》叶广岑
“一个人的艺术水平到了一定境界以后,拼的是文化积累、人格锤炼和道德修养。”对这句话记忆深刻,本书作者呈现的不仅仅是文化积淀,更是历史积淀,不仅仅是人格锤炼,更是世事锤炼。
看这部书的时候竟然有种看历史的错觉,好几次都代入了,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那个大宅院里里外外发生的一切……
书中有很多关于戏剧,关于建筑,关于玉瓷,关于字画的描写,竟有种眼见为实,身临其境的感觉,会为之抚掌喝彩,为之扼腕叹息,一个故事多多少少定有他家的影子,也许真的是虚虚实实,假作真时假亦真吧。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戏剧之感慨:现实总是把唯美破坏掉……很美好的事情被人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就再没了那种唯美……
票友自不如科班徒弟学得扎实,但科班出来的不一定有艺术感觉,京戏其实是一门很高的艺术修养,它所要求的各方面知识不是一两日所能积累得起来的,即便是科班出身,艺术的感觉跟不上,说白了只是个表演的傀儡罢了。既然是艺术,就不是靠学力所能成功的,它靠的是六分修养,两分天才,两分勤奋。
艺术的唯美性在他们之间表现出来的深刻共识与和谐,实在是一种诗化了的感受。
嗜好一种事物,一旦寝馈到了一往情深不能自拔的痴迷当中,那么这个人多半已经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了。
建筑之感慨:多少历史性的建筑被一个个推倒,起来了一座座一模样的高楼,那些真正值得留下的东西却被人抛弃了……
摘录:但凡建筑,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每一座中国古代建筑,都有一个藏匿灵魂的所在。
屋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
廖先生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眼里,没有立交桥,没有广告牌,没有夜色也没有雨水,只有一座城,一座已经在北京市民眼里消失,却依然在廖先生眼里存在着的城,那座城在晴丽的和风下,立在朝阳之中。
修复古建,单单只是一个“修”不成,还要察山、察水、察地形,使建筑与环境达到一种平衡,这就是“天人和一”,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诗画: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一花一萼,谛视熟察,以得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