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读后感5000字
这本书写得还是很不错的,对孩子的教育从根本观念上起了一个更新和强化作用,颇值得一读。
以下是文中的重点摘录,以便不时翻阅,复习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大人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管得越少孩子会越好。
家长把“慢点”“小心点”挂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潜台词告诉孩子,你是鲁莽的,你总是做得不够好,我必须时时提醒你。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你变弱些,孩子就开始强大;你不膨胀,孩子的世界就宽敞;你收敛起来,孩子的格局才能变大。
所谓的“和孩子一起制定制度”,不过是一个形式,是成人利用强权单方面给孩子制定的。这些“法律”或“制度”充满了强权和虚假,是“恶法”,因为家中的所有成员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任何关系中,只要有强权就有伤害,家庭生活中尤其如此。
“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如果一个人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完美独立的个体,坚信在这个孩子的内部,早已具备了“成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颗麦粒具备了所有成为一头麦穗的要素一样,那么他就会完全安心于去做最简单的浇水锄草工作,而不会精细安排这粒种子何时出苗,何时开花,更不用担心它会长成一株野草。
自由只有一种,剩下的都是不自由,不自由的程度有各种不同。爱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有条件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就是真正的“爱与自由”
跟孩子谈话,注意要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收到了什么”,请关注自己的“潜台词”。
孩子要“用功”,说目的不是为了要“成绩”,而是要“未来”——难不成天下有哪一个家长向孩子要用功,仅仅是出于要成绩,而不是要未来?事实是每个跟孩子要成绩的家长,要的都不是成绩本身,都是在要孩子的未来。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自由的含义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胡作非为——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真正的成长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孩子惯不坏,家长越平和,孩子越听话。面对孩子时,请拿出理解与耐心,学会做“听话”的家长,倾听孩子的需求,尽量即时满足她。
父母的“权威”不是靠立规矩、强迫孩子服从来确立的。那样树权威,本质是成人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可能会获得孩子表面上的“顺从”,却会让孩子在内心更鄙视你,甚至埋下仇恨和怨毒的种子。
你说得很对,真正的权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给他与自己无异的自由。当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充分的爱,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当他遇到问题时,总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他自然会对父母表达出依恋和信赖——父母的“权威”就这样出现了。
以后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这样,只要不危险,都可以让孩子玩。你越这样“惯”孩子,孩子将来越听话。你现在越少说“不”,将来越不需要说“不”。
孩子过分懂事并不好
孩子“太懂事”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不是问题,甚至是优点。其实,表面的“懂事”不过是讨好,是尽量让别人舒服,以憋屈自己来迎合别人。
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幸福
人若想去做一件事,总有办法;人若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
在家庭成员之间,“纵容”是更理想的相处模式。孩子是不会被“惯”坏的,一个人的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越能活出自我,就越能成长得健康。
人的第一个正义感是自爱,这是人的天性,是人能够生存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善待他人的能力,即同理心,这是一种社会属性。
不要去试探孩子对父母的爱,因为孩子对你的爱,是由你对他的爱来决定的,你越是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越会爱你。
“逗”孩子是一种恶习,毫无趣味,只会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母爱注定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当孩子真正长大了,自然会逐渐在空间上和妈妈保持距离
孩子掩饰和撒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逃避大人的责怪。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真正被尊重、被爱的,他对父母有全然的信赖,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闯祸”后慌乱,也不需要隐瞒——没有害怕就没有谎言。
如果一个孩子想快快长大,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处境不满,羡慕成年人的特权;如果一个成年人希望一个孩子快快长大,那是因为他厌烦孩子带来的负担。
爱孩子就是努力从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会如何跟孩子说话。
让孩子勇敢说出自己的愿望
在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处中,在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中,经常会出现因交流不畅而引起的误会、痛苦。这些误会和痛苦有时不是因为不爱或不关心,恰恰可能是因为彼此太在意对方的反应而不敢说出来。孩子们的心思都非常细腻,他们会想到很多成人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孩子大发脾气时,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况,然后对他的坏情绪进行“转移”——双管齐下,会让孩子的情绪彻底扭转,更快地好起来。
吃喝拉撒睡不用“精细化管理”
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好感情本身就是好教育的一部分,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底色
在家庭生活中过度强势的人,他(她)让配偶承受多少压力,就会让孩子承受多少重负;给配偶多大的控制,就会给孩子设置多少阻碍。
遇到教育冲突时,第一,不要觉得是坏事,反而要珍惜,知道这是学习的机会;第二,不要让冲突一直存在,而要寻求解决,达成共识。
“放羊式”教育实际上表达了大人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给了孩子自由和选择。
经典诵读建议越早越好,从1岁到18岁都是背诵黄金期。内容建议选择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的历代古典诗歌: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或李渔的《笠翁对韵》,以及老子的《道德经》。
性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金钱教育
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女孩子的天性。“天性”是经不起过度压抑的,压抑太久,要么死亡要么扭曲变态。防止性侵的第一个办法是父母尽到监护责任,第二个办法是尽到教育责任。
教育中的很多错误观念,其最深的根源就在于对童年的蔑视。如果人们把童年仅仅当作成年的准备阶段,就会肆无忌惮地压榨童年,剥夺童年——这就是当下孩子们活得很累的根本原因。
自慰本身不会伤害身体,是认为它会损精耗气的担忧和焦虑才伤害身体健康;自慰本身不会导致孩子道德堕落,是自我罪恶感和羞耻感才会伤害孩子的心理。手淫不是问题,它完全就是儿童自我探索、自我娱乐的一部分,所以不需要管。
孩子的兴趣爱好应该成为他生命中的享乐,而不是大人的虚荣心和炫耀。至于是否参加比赛,孩子想去参加,就让他参加,不用顾虑背后是否有“暗箱操作”,也不用要求孩子必须认真对待。
孩子是来拯救成人、引领成人的。一个好妈妈并不意味着是一个完美妈妈,而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反思的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是母亲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过程
孩子的玩伴到底是好还是坏,这个结论应该由孩子而不是由大人来作判断,这是对儿童最基本的尊重。经由孩子自己得出的认识才是经验,对他今后学会选择朋友、保护自己是非常有益的。
儿童是最遵守公平原则的。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这是最好。
如果家长不在人际交往上斤斤计较,孩子自然能学会豁达;如果家长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敢而得体地解决争端,孩子自然也能习得这方面的智慧。
想要孩子自信,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知道自己不错,所以大人要经常肯定他,对他的缺点要“视而不见”,只要不涉及危险和道德,一概不管不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全然地尊重孩子的自由。
成长是件缓慢的事,修正一个问题更不能着急。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轻松些、愉快些,你的问题也就在不经意间解决了。
孩子的受气相都是从家里带出来的,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父母亲那里。记住,每一个孩子和自己的家长都是完全平等的,是各自独立的人。
小数额的财物,谁捡到归谁。但只要有可能找到失主,我们的身份就必须不能是拥有者,而是暂时保管者。
真实和善良是道德存在的第一条件,首先是真实,失去这条,善良也成了伪善,道德也成了虚假道德。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孩子。如果大人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而仅仅是当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
孩子未来的道德面貌和他家有多少钱没关系,只和他的家教有关,和他成年后的自我教育有关。
孩子将来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一是家长的榜样做得如何;二是他内心有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感。心理健康的孩子总会得体地处理一切生活问题,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不要把节俭当成生活的首要原则。过度节约实质上就是过度看重钱,这是一种内在匮乏感的表现,是对生活终极目标的迷失。如果家长过度节俭,恐怕孩子将来会形成吝啬的毛病,或者因为从小形成匮乏感,对物质反而有很大的贪欲。
不要吝啬爱,更不要吝啬钱,让孩子在爱和钱两方面都有丰足感。不要担心买了乐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事实是只有孩子内心轻松愉快了,才能激发出自觉学习的动力,成绩才能上来。
纯真善良不但不会让人遍体鳞伤,还会是最好的保护伞和守护神。你难道没有注意到事实吗?世界上,到底是好人倒霉的多还是坏人倒霉的多?到底是纯真善良的人获得幸福的概率大还是奸佞狡诈之人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一定会吸引同频共振的人来爱他。吸引力法则适用于每个人、每件事。
以为多写作业就可以让孩子学得更好,可以熟能生巧,这不过是一种简单思维下的推断。物极必反,太多的作业会造成孩子的压力与厌烦,作用恰恰是反教育的。
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
宗教的终极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认识自己,忆起自己的真实身份,唯有真实面对自己,看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你唯有真正理解了自己,你才能真正爱上自己,而不是爱上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那么你才能爱上你的孩子,继而真正爱上所有的人,真正达到“以德报怨”的境界。每个人都是一尊佛,每个人都是一个神。如果你诚心学佛,那么就从你的孩子做起吧。她也是一尊佛、一个神,请发现你内在的慈悲之心,去爱她,去尊敬她吧。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离佛越来越近了。
接受自己的胆小,接受自己朋友少
对父母的无心之过给自己造成的“缺点”,要停止自责,接纳自己,享受当下。停止自责和愧疚后,下一步就是接纳——接纳是改变的第一步,即你认为自己是哪样的,就允许自己是哪样的,不要进行对抗性评价。阅读是最好的自我疗愈方式,请把阅读当成你的终身爱好。
逼迫他人做其并不乐意做的事,是真正的没有礼貌,是缺乏修养和素质的表现——若给孩子这样的教育,孩子学到的恰是无礼和缺少修养。
孩子哭的时候正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最好时机,要珍惜。从解决孩子哭泣开始,努力去和孩子沟通,用心去了解他。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哭泣,一定是有某种原因。如果实在了解不了,就随孩子哭泣,接纳他的情绪,千万不要去阻止,也不要为此烦躁。
婚姻是好教育的一部分,但这个“好”并不是勉强维持,而是指每个人选择过最舒适的生活。
对亲人最好的祭奠是让自己活得更好。
爱带来欢乐,恨带来痛苦。宽恕和放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一旦真的放下了,自己就真的强大起来了。
多看书,多和智慧的人接触,多和正能量的人交流,多去诚实面对自己,多思考,这是通往智慧和正能量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