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读后感1700字
《有味》这本书的作者汪涵,是一位我很欣赏的综艺节目主持人。
其实,之前对于汪涵的了解并不多,仅限于《天天向上》这一综艺节目,以及《我是歌手》中的那段力挽狂澜、引来喝彩的救场故事。
尽管如此,在他主持的节目中,我看到了他的睿智、幽默,以及博学。
我想,一个人当有足够的积累,方能在主持时表现得如此从容。这样的积累,可能是书籍的熏陶,可能是用心思考,也可能是岁月的沉淀,亦或者皆有之。
这样的人,令人折服。
于是,带着试图更深入了解他背后故事的想法,我打开了这本书。
果真,并未让我失望。
“有味”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什么样算有味?
习惯清淡饮食的人,盐稍微加多一点都会觉得难以入口。而对于口味重的人来说,最怕的却是饭菜没有盐味。
酸甜苦辣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
而对于汪涵而言,两片香干、一口糍粑、一只木盆、一把油布伞、一支箭、一把古琴、一团墨、一杆秤、一把鸡毛掸子、一把扇子,这些普通又平常的小物件,都是极其有味的。
因为,这些小物件背后的制作人,一直沿袭着千百年前的传统,采用忠于原味的制作方法,仔细雕琢着手中的这些物件。
时光在流逝,现代科技改变了世界的模样,而这些或精细、或古老的物件以及它的制作人却固守着自己原来的味道。
如,制琴的朴云子,做豆腐干的老李,做木匠的于爹。
时光老了容颜,记忆早已泛黄,然而他们手中流淌出的味道,却从不曾被改变。
书中看似在写这一个又一个简单的物件,其实却是汪涵对寻找原味、回归简单生活的一种向往。
他说,愿意做个烟火神仙。一边身处繁华,一边寻求宁静。
其实,又有几个人不向往这种生活呢。
但是,活在世俗中的我们,往往是一不小心就沾染了世俗的尘埃。
书中写到,“于爹不管那么多,就这样一直搞下来,后来好多年都没有碰到过一个同行。那些人都被风雨散去了,他们坐不住,对外面的世界向往着,也别扭着。只有于爹不关心外面的世界,那些大的概念他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人和他说过,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理想,什么是人生哲学,什么是时光流逝,也不知道他其实是天底下最快乐的木匠。”
禁不住世俗诱惑的人,都被时代的洪流湮没了。反倒是,从不关心外面世界的于爹,成了天底下最快乐的木匠。
有时候,见得越多,反而欲望越多,焦虑越多,更不易感受到快乐。相反,越是单纯简单的人,越容易收获快乐。
我想,世上有两种人最易获得快乐,一种人就如“于爹”这样,完全不关心外面的世界,所以不会被外界打扰。另一种人,向往外面的世界,也见识了更多有趣的世界,但从未迷失过自己方向,他懂得自己的快乐在何处。
最怕的是,见得太多,想要的更多,得到的却寥寥无几。这种人最不易快乐,反倒是焦虑忧愁常伴左右。
然而,怕是多数人都不是这两种人。所以,烟火神仙也不是谁都可以当的。
书中说,所谓看破红尘,红尘不看也就破了。多么有禅意的一句话。越是刻意去放下,心中越是多出牵挂。反倒是,当对一切淡然处之时,心开始变得平静柔和。
关于童年的记忆。
书中,各篇章里反复多次提到过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童年时,香干松脂般的味道。
童年里,烤糍粑的焦香味。
坐在大木盆里,在氤氲的蒸气中,母亲为其洗掉满身污泥时,手在书中划来划去的声音。
奶奶在油布伞下,为其撑起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童年时,关于墨的畅想。
妈妈牵着其上街去买新鲜椿芽时,卖春芽的大娘给的带有人情味的笑脸秤。
童年里,关于鸡毛掸子和父亲、母亲的故事。
汪涵说,童年生活仍是他灵感的养分,走得再远,那段日子也不曾放下。
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段独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
那段日子,虽短暂却美好。
即使后来我们长大,离开家乡去远方,成为期待的大人模样,童年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却不曾远去,它会在记忆中一直伴随着我们。
那时的我们单纯、美好,没有建功立业的压力,没有尔虞我诈的心机,不用在乎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们,只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快乐的味道。可能是两片香干,一口糍粑,也可能是一个木盆、一把油布伞。
这些快乐的味道,都是由快乐的手艺人,采用亘古不变的多年古法,一点点传承下来的。
这样的味道,方才称得上真正的有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