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1400字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8-02) 7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400字

对于三毛的书,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喜欢。很多年前就听闻三毛这个人,然而却在现在才来读她的书不知道会不会晚。

第一次想要认认真真的写书评,在进入正文之前还是想说点题外话。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是我使用微读以来读的最舒服也最享受的一本书。没有生僻的字,生僻的词以及那些抑制不住的追问和思考(脑回路不够,我是有多么不博学啊,可能是因为还没从刀尔登走出来的隐影走出)只是纯粹的跟着作者的文字去感受另一个世界的贫瘠与富足,痛哭与喜乐。好了,现在进入正题,说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三毛的文字干净简洁利落,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她对生活诚挚的态度。她善良,勇敢,洒脱不羁,追求心灵的自由。对于称赞她的话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三毛的父母以及她的自私。她的父母一定是很开明的人,不然怎么能任由自己的女儿常年不在身边四处流浪。年少的她孤僻,叛逆,桀骜不驯,令父母操碎了心。再大一些呢,却选择干脆远离家乡。她太遵从自己的内心的召唤也就是说太敢于做自己了。怎么可以只和爱的人在一起就做到对亲人无牵无挂,去浪迹天涯。算是质问吧,直到文末读到她写给父母的几封书信才有了答案。都说书信见真情,看到在千山万水之外的她想念双亲时的孤寂与与无助,她努力的适应沙漠的恶劣的生存条件来证明自己无悔的选择。读到她父母不断的给她邮寄家乡的食物、报纸和杂志,父母给予她的不但是物质,还有精神上的支撑。不禁感叹,做父母本来不易,做三毛的父母更是不易中的不易。所以她在信中这样跟父母说“我现在改了很多了,知道自己不能回报父母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最好的报答就是照顾好自己,令他们少操心”这些才是身为子女与父母之间最最真实的不可磨灭的情感啊。

其实说实话根据书中描述,撒哈拉那样的地方,天高地阔,烈日风暴,五十五度的高温,终年干旱少雨,沙土飞扬,生活条件那么恶劣,用现代话说就是去找虐。我无法想象三毛是怎样的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开着车在漫天风沙不见人烟的公路上来回行驶一百公里每天去接荷西,如果是因为爱情,为什么一定要在那样一个原始偏僻荒凉的地方,而且那里的人看似有信仰,多数却是粗鲁野蛮,愚昧封建的。难道一定是要跑到一个落后的地方找寻天地间的存在感?还是去洞察不一样的人情世故,感受人间百味。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奇直到读完书的最后一页。似乎明白了三毛。她跑去沙漠,教书,行医,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沙漠白手起家安置了充满爱的充满烟火气的小屋;为了生计,与荷西去海里捉大鱼再拉到旅馆变卖;节衣缩食只为了买一辆骑车与荷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看沙漠里的封建女人是如何洗澡;开车去荒无人烟的地方找骆驼头骨显险像还生;感受战火年代的动荡不安看着自己的朋友血淋淋的倒下。等等这一切经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鲜活的血肉丰满的三毛。这样的生活是我们在这和平年代,在这钢筋水泥构筑成的城市无法企及的一种生活,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和他挚爱的共同经历,是两个有趣的灵魂碰撞之后擦出的火花。这样的经历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在这世只有一次生命,而她却比其他人不知道多活了多少世。”

不得不承认,三毛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她把那些亲身经历用平实朴素的文字形之于纸上,给我们展现了另一个时空中发生的人和事,看似遥远又那么真实的存在过。伴随着这些的文字,在某个瞬间感觉自己的心灵也放飞了,我想这是阅读带来的力量。感谢她!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1400字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