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200字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8-02) 8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200字

读读停停,前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最开始是在高三的阅读题读到《塾师老汪》部分的,对这本书有了印象。然后今年在微信读书上找到。读完有很多零碎的感想,只是不成篇章。

喜欢本书的主题,但不太喜欢这种语言,觉得太“白”了,因此打了4星。

(壹)主题

但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老汪只是群像中的一个。千千万万的人物,有的只是从镜头前闪过,就走入了人海,他们的心中又有怎样的思潮?光影凉了又温,热闹的外表,却难掩时代外壳下人心的寂寞。

  • 有些句子反复出现“从一件事说到另一件事上了”,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看似有理有据,却已经强词夺理了。
  •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杨百顺,在人群中苦苦寻觅那能说得上话的一个,所谓知音。
  • 不知别人,我心里确乎存在一个期望把事情说清楚的执念,但有的事情过去了只能翻篇,“日子活的是个未来”,“有的事情从根上就错了”
  • 也许放下应该不甘,沉于生活。

(贰)语言

典型的本书的语言是:

好话一开始听着入耳,天天说,对方就听烦了;这时好话就转成了坏话。

原来一件事,中间拐着好几道弯儿呢。

世上无人拿老詹的心思当回事,吴摩西这次准备拿老詹的教堂当回事;当回事不是为了纪念老詹,而是为了自个儿心里开的那扇窗。

刘震云用这种纠结无比的语言,描绘出世事的错综,人与人在沟通上的鸿沟。

(叁)情节

读这本书,竟然想到了余华的《活着》,不对比了,总之都给人无力感和蝼蚁感。

  • 杨百顺一路走一路丢,顶着“百顺”的名字却嘲讽地一生颠沛。几番易名,每次都想开启新的生活,却又迅速受挫。从出走开始,似乎一切都注定了。杀猪,信教,种菜,卖馒头……每一样都好景不长。似乎他只是个苦旅者,来生活中歇脚,生活不容他,他便起身前行。最后,唯一能说上话的巧玲丢了,他以少年的梦“罗长礼”为名,终于融入了现实。这一段时间,作者选择了留白,但从儿孙满堂可以看出,他终是搁置了找话,投入了生活本身。

  • 如果说杨百顺是不幸的,那么巧玲和牛爱国的人生则是悲剧的。人物不同,地点不同,却似乎没逃出历史的模子。巧玲和她继母的相似,牛爱国和杨百顺的相似,无不让人唏嘘历史的轮回。从客观原因来说,我觉得这所有的不幸都是家庭造成的。婚姻的草率,给当事人带去苦闷,更给孩子带去不可磨灭的影响。(好像又不自觉跑题了)

不知道怎么做结,摘下前言的一段话:

为了摆脱这种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和热闹。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主人公杨百顺崇拜的职业。与戏子手谈,成了县长的私宠。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的民族还在继续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一样。不管你导演了多大的场面,也不管你举行了多少个庆典。因此,阅读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们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徜徉,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200字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