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异类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8-01) 9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异类》带我们走进了成功人士的世界,意外揭开一连串令人惊异的统计结果:英超联赛大多数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生于1955年;纽约很多著名律所的开创者竟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其祖辈大多在纽约服装行业谋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英超球员的注册时间是每年9月,在同龄球员中,9月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之差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巨大;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时期,出生太早,无法拥有个人电脑,而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时机又被别人占去。 异类在线阅读地址异类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异类」拿比尔盖茨来做例子,也有人拿一万小时来作文章,各有各的出处,也有各自的盘算。古人云「事不己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不可,也只有自己通读过才能结合别人所说的做出一个判断,就好比一万小时理论跟别人读「异类」,好像要取得成功,就得拥有不一样的东西,而异类这个词似乎就是说大侠都得独来独往与众不同的色彩,其实不然,没有那么高的涵义,相比于别人解读的「刻意练习」「一万小时」,我是没有看到其中的精髓,也没有看到「异类」会作为一本自我激励走向成功追求卓越人士的必读书籍,相反,我倒是觉得作者其实就是一个观点「所谓的个人成功,跟所处的时代,成长的环境,再加上超群的智慧,还有那么一点的运气「随机性」,才可能成就不一样的人物,也就是我们所看到成功人士」,毕竟成功人士都是趋之若鹜,成者甚少,幸存者偏差让人们忽视了那些99%的不成功案例,而只看到了1%的马云王健林,可是不是谁都可以称为马云王健林。

这里面的逻辑应该是,是某人成功「成功的定义很多种,最世俗的最公认的那种」了,然后就有了某些理论,而不是某些理论,成就了某些人。因为大道至简,正真的道理马云们也讲过,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多少?

近些年来自媒体的发展,让人的存在感幸福感越来越差,贩卖焦虑,制造梦想,总得有理论依据,不然,谁信你。在这个大时代,谁都觉得自己的做回主角,但是更多的时候,更应该做自己,有自己的判断,遇到焦虑不是把问题交给别人解决,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找到方法,解决问题,然后也可以帮人解决,这样就会成了专家,毕竟大众都是乌合之众,清醒的人不多,怀才不遇的人很多,这不是你的问题,就是这个时代的问题,这就是「异类」

异类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这是本太有名却颇有些令我失望的书。简单归纳作者的观点:成功=天赋+努力+机遇。但其实天赋没那么重要,机遇最重要,而要把握或创造机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所谓“异类”,就是拥有特殊机遇的人,或是努力准备以在机遇来临时当仁不让把握住的人。应该说,这些都没错,但让我觉得有问题的是以下几点:一是关于成功的定义。作者给我的感觉,好像不混成美国总统或者诺奖获得者或者福布斯富豪或者世界级运动健将就不叫成功。这种定义,不但层次上过高,而且只考虑职业或者事业,也未免不够全面。二是关于规律的把握。作者考察了若干“成功人士”的事迹,得出了所谓的“成功规律”,包括那个有名的“10000小时”理论,说实话我是不太敢苟同。倒不是说我不同意努力付出,只是对于这种只观察成功人士、缺少对照组的方法存疑。“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能光看那“一将”不看那“万骨”啊。是的,许多“异类”是通过10000小时的刻苦训练成功了,但更多的可能是白瞎了那一万小时,时间辛苦两白费,赔了夫人又折兵啊。所以我以为,机遇当然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机遇没来之前多努力做好准备当然没错,但无论是自己还是教育子女,一定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努力了也未必会有机遇,更未必能实现那种极大的成功,心态还是要放平,把握生命过程的美好,而不是只盯着最后的所谓成功。二是要注意选择努力的方向,要知道天赋是存在的,也是有差异的,兴趣也不一定是能通过“10000小时”培养出来的。万不可被作者所忽悠,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没有可能成功的路上,那是大冒险、大赌博。总之,这本书是双刃剑,读好了,这是一剂充满励志正能量的补药,读不好,也可能是一颗披着“成功学”糖衣的毒丸。

异类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很多励志或时间管理类书中都会提到《异类》,尤其是其中的一万小时理论。读完全书,简单来说,所谓的异类,不过是机遇和努力练习罢了。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现在再来看这种说法,似乎就有很大的问题。天才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和外界因素有关,或时代背景,或民族文化,或家庭影响。单凭一己之力,的确太难成功了。

书中对空难案例的剖析,令人震惊。七次同时发生的小失误,才可能导致一次空难。偏偏这种小概率事件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生了。更可笑的是,最根本的原因,竟然是说话时的表达方式欠妥。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多重要,哪怕只是语气不当,也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越来越喜欢读外国学者写的这类书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异类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