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富商家,是富商后妻与神父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却不知道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父,把他当作良师慈父。当时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亚瑟决定参与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事业。蒙太尼里调走后,新神父卡迪诱骗亚瑟,使他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女友詹玛误以为亚瑟告密,打了他耳光。同时亚瑟得知自己竟然是私生子,陷入极度痛苦中,于是流亡南美洲。十三年后,他重回意大利,已经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革命者,文武双全的“牛虻”。一次行动中,他被捕入狱。蒙太尼里…… 牛虻在线阅读地址牛虻 读后感 第(1)篇
戏剧的魅力在于悬念设置和矛盾冲突,一幕有一幕的故事,又能够在大框架下面形成一个整体;
而小说的重心在于人物塑造,矛盾和冲突、对白只是塑造人物的技术手段。
虽然归根结底都是故事,但两者还是有差别的,《牛虻》在处理上更加接近于戏剧的方式,长篇大论的独白,每一章都会到一个新的场景中。
《牛虻》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下了大功夫,最后两章神父和亚瑟的对话感人至深,但在次要人物的塑造上,则一笔带过,哪怕是出场颇多的马丁尼,性格也很是扁平,这也是我说《牛虻》更接近戏剧而非小说的原因。
小说里面的人物,每一个都应该有他的一个背景经历在里面,即使不写出来,即使模糊,一个人为什么在这个情境下讲这个话,这一定是有他过去的经验经历在里面的,这样一来人物才是立体的。
戏剧的节奏比小说快,小说的节奏相对较慢,好戏剧让你情感迸发、交织、融入进去,而好小说则能让你和书中人物交上朋友、一起成长。
等一下,好像这个评论跑偏了,还是说说《牛虻》,牛虻贯穿全书的冲突其实就是父子之情,作者很巧妙的设置了两个路障,一个开头父亲身份的隐藏,一个是后面儿子真实身份的隐藏,这两个点成了全书转折和爆发的关键点,再配合上革命的大背景,作者在技术上炉火纯青。
至于情感上,说实话,因为整个环境和年代都太远,实在说不上什么情感共鸣,不过还是被神父和亚瑟之间的父子之情感触到。
我是看了《钢铁》再来看的《牛虻》,《钢铁》还有一个奋斗和阶级能让我共情,而《牛虻》的幻灭给我的只能是被稍稍触动。这是时代的原因了。技术上,《牛虻》还是胜过了《钢铁》的。
牛虻 读后感 第(2)篇
已经看了简评,知道了结局,但是好几次牛虻越狱都好希望他能成功,希望自己看到的简评是错的,牛虻没有死,最后革命成功了父子相认了并且和詹玛在一起了。
最终还是未能如愿,牛虻死了,红衣教主死了,詹玛心也死了,好伤心……感受詹玛的感受,陷入故事里伤心不已[流泪]
现实终究是残酷的。还是必须去面对的。
经历了各种磨难的牛虻投身与革命中,舍去了自身的红衣教主把自己献给了上帝,两个世界上最至亲的人互为敌人的人却是互相为敌。
虽然出生和平年代的我不能感受到当时革命的气氛,但是能够体会到人物的各种心情,人物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了革命坚强不屈,可以牺牲自我。
牛虻 读后感 第(3)篇
牛氓,对于这本书我不是非常明白的看透,那年革命先辈已此来激励自己。我看到的是一个渴望父爱的普通人,他是如此的英勇无畏,做事敏捷。他有一颗炙热的自由的心,他深受队友和监狱军人的爱戴说明了一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倍受疾病的煎熬,忍受亲人的欺骗。在能通往自由的路上,乞求着能让神父放下上帝而和他在一起时,遭到了第二次背叛。
上帝意味着什么,人们心中自我救赎的安慰?上帝不需要你去供奉才仁慈,亦不是一畏奉献就能让你逃离你的罪恶。请正确看待信仰,你敬重的是一种精神还是把信仰具体化为一定要做到如何如何。追求上帝,要懂得感恩,忏悔自我的罪恶。而不是一畏觉得上帝是一切。追求革命,是对新世界自由的向往,而不是因此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困住他们的身心。那样与古代皇帝宣称的“吾皇万岁”有什么区别呢?
此书需要再精读,看一遍只是被主人公的精神感动到,却不能看透书中的真理。
201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