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读后感2000字
作为带着极强自传性质的小说,虹影的笔触细碎,惊人,而且极其到位。我觉得作品最动人的地方,不是主人公因为缺乏关爱尊重而产生的对爱情、对寻找自我强烈的欲望,事实上在那样自顾不暇的年代没有人不缺爱,连温饱都满足不了,谁有权利去追求精神上的高层需要?
我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子女中的一个缩影,不过因为出生晚躲过了大饥荒而对饥饿有了一种更形而上的抽象恐惧,又不过因为私生女的身份在大环境里多了一份敏感和怯懦。所以最动人的地方,是所有人在无从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做出的选择,以及如何在漫长又绝望的岁月里,品尝选择带来的代价,再慢慢与生活和解。
对情感的渴望和情感的极度匮乏,是遥相呼应的两面,让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似乎有些冷血薄情,长满了尖刺,深深记住仇恨。在表达爱的方式上变得畸形又古怪,潜移默化地将别扭延续到下一代人的基因里。作者把这种难以表现的性格特质和时代的大背景融合得很完美,从国民党撤退共产党当权,三年自然灾害的大饥荒,文革时期的批斗检举,到后来的反革命分子清算,那是中国动荡最剧烈的几年,牵连出几代的命运,带着对饥饿感的恐惧,人价值的落失,感情的苍白等等心灵上的创伤,成为一辈子无法治愈的隐疾。
想说说造就六六性格弱点的根本原因,母亲。她是个塑造的很饱满的形象,骨子里和六六很相似,大胆执拗,义无反顾,从当年逃婚来到重庆,嫁给袍哥(黑帮头子),又从家里出走,遇见做工的父亲,再和六六的生父出轨不得已生下我,熬过了饥荒年代,熬过了审判和清算,熬过了邻居的恶毒言语,一个女人最终被生活磨成了无欲无求的样子。她此生最爱的还是六六的生父,但却在子女和生活面前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心意,继续陪伴在瞎掉的丈夫身边。
从这个角度来说六六的存在真的尴尬,因为有了她,母亲不忠的罪名坐实,要一辈子受到其他子女的唾弃和不解,也因为她,最饥饿的时候吃不饱的子女们还要帮忙养这样一个野种,母亲再也不能和情人见面,却要始终受到思念的痛苦。
从某种角度上说,母亲不肯给她过多的关爱,其实是为了顾及大姐二姐四姐的情绪,饥荒年代的亲疏远近,人人心里的算盘太清楚不过。
所以最后真正让六六离开这个家的,导火索在哥哥姐姐对六六的审讯。六六见到了生父,但心里抗拒着一个事实,她是两人爱情的结晶,却没有人对她的苦痛和挣扎负责。在她摇摆不定的时候,所谓的哥哥姐姐对她要逃回原生父亲身边的质疑让她感受到亲情的冷酷和绝望。绝望不在没有人爱她,而在于没有人信她对这个家的爱。
其实从屡次离婚的大姐,到私藏六六生活费的二姐,再到用自杀栓住男人的四姐,娶了乡下老婆的五哥,这个家里所有的人都早已对感情绝望,要靠着别人的无依无靠,给自己的无依无靠换取一丝丝慰藉和安全感。
而这种源于不安全感和本能的防备心理,让人很难记住短暂的温情,却总是对伤痛耿耿于怀。养父的隐忍,大姐的谈心,五哥的关怀,母亲给我看病,六六没有记在心上,也无法记在心上,她早就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是无根的人,自然习惯了漂泊无依的孤苦。
我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是因为我的奶奶,她后来和爷爷离婚,出家信佛,最近告诉我们她要闭关准备往生了(吃很少东西死亡)。
家里人都无法理解奶奶的思维,但是我猜,很多事情在文革那会就埋下了种子。奶奶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骂爷爷有多“恶毒”,在计划生育禁止超生的日子里,奶奶生下了第二个儿子,爷爷逼她连夜去交代情况,否则第二天就去揭发检举奶奶,她说,那天晚上,她做好了上吊自杀的准备。这个故事奶奶给我讲了好几遍,我一开始不信,后来慢慢开始理解,在一个我未曾体验过的时代,人性被生生逼出的丑恶取代了所有真善美的情感,根深蒂固的感情撕裂崩坏。有的人活不下来,像霸王别姬里的菊仙一样自杀,活下来的人,心中也早就没有阳光,要在无尽的黑暗里自己吞噬对人心的绝望。
很多事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社会大环境下的小人物,如何因为天灾人祸沾染上阴影,而阴影如何延续给后代人,我最近才深有体会。
尤其是六六对原生家庭的冷漠,像极了我爸爸对爷爷奶奶的冷漠,都是一种情感表达的障碍,从不流露出关怀和爱意,隔着冰冷的心墙,唯一维系的不过是囿于道德的血缘关系。
最后,我个人很喜欢六六和历史老师的爱情,很喜欢的点在于,看似轰轰烈烈,实则不值一提。悲哀之处不过在互相利用。六六需要一个男人,实现她从未获得父爱和平等交流,同时也要满足她青春期旺盛的爱欲。历史老师也需要一个女孩,纯洁懵懂,还未遭受社会的蹂躏,来满足他从未把控自己命运的最后的刺激。他是她感情的启蒙者,用不留只言片语的沉默死亡,告诉她最后一个残忍事实,这段感情无关轻重,不值得留念。
六六做了人流,她想自己再也不会有爱情和孩子。她有了稳定的工资和纸醉金迷的生活,她的胃,她的子宫再也不用饥饿,但她的心还会一直饥饿下去。这是生者的悲剧,也是那个年代的共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