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十日谈 读后感(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7-29) 11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乔万尼·薄伽丘 《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讲述了10个青年男女在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避难于别墅里发生的事情。他们在10天时间里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所讲故事包罗万象,有历史事件、民间故事也有传说。透过这些故事,作者歌颂了现实生活,赞美爱情,谴责禁欲主义和封建贵族、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整本书散发人性自由之光。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十日谈在线阅读地址十日谈 读后感 第(1)篇

首先哭笑不得的是,我是从王小波《黄金时代》过来的,王小波推荐,且小说里提到了《十日谈》里的“装马尾巴的故事”还有一个忘了。他所提及的故事让我非常震惊,《十日谈》可是咱们初高中的教科书上给予极高评价的书籍啊,怎么会如此……香艳

《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意大利近代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好奇心作怪,便寻来一阅。

读后感不能太无奈,我肤浅地看着这本书……男子如何诱骗,女子如何无知还“把罪恶关进去”,貌美且聪慧的女人怎么出轨、偷情,上流社会的罪恶,性欲自由……真的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反面极端啊。

整篇下来唯一感觉到稍显正常的就是第十章,虽然依旧显得夸张,但是第十章大概讲述的都是关于人类的道德。前面大部分都离不开兽欲二字。

薄伽丘提倡人要随天性而行,及时行乐。但我觉得还是要是非分明一点好~

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看。

顺手摘一段意林版的钱鸿嘉译序:

根据研究《十日谈》的某些专家和评论家的意见,此书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个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动机。第一天,作者以讽喻的手法透视了人类的罪愆,特别是上流社会人们的罪愆。第二天,作者显示了命运驾驭男人女人的力量,认为人们无不受到命运的主宰与摆布。第三天,作者认为人类的意志和努力可以战胜命运,而爱情和智慧在其间起了不小作用。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着重揭示了爱情的悲欢,先是痛苦,后是欢乐。第六天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认为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和聪明的言词往往能使人在尴尬的局面下应付裕如、渡过难关。第七天和第八天,则着重叙述了女人如何巧言令色地捉弄丈夫,以及男人如何捉弄女人和男人们相互之间捉弄戏谑的情况。第九天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思想。第十天则宣扬了人类应有的德性,即宽容与忍耐等等。 

十日谈 读后感 第(2)篇

我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来阅读一部西方经典著作,据说是人文主义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诚然,我不否认书中大胆批判了黑暗的中世纪种种不合理的禁欲主义,教会的虚伪,表面上一派正人君子,暗地里不过是荒淫无度贪婪无耻卑鄙又冷酷的伪君子,但同时,作者也在不遗余力的赞扬着爱情,宣扬着现世享乐的思想,为了将这种思想表现的更加明显,几乎处处可见男女贪欢的场面描写,无论是身份高贵的绅士,还是身份卑微的仆从,见到美丽的小姐总是想法设法要求欢而丝毫不顾及是否合乎道德,而无论是待字闺中的小姐,还是风华正茂的寡妇,遇到求欢的人却总是拗不过而屈从甚至享受,甚至已有丈夫的妇人将与情人偷欢视为理所当然而将名义上的丈夫当做阻碍爱情的绊脚石而不惜杀害。

在一个思想压抑人性被束缚的时代,这样的思想无疑是令人振聋发聩的,尽管作者矫枉过正,在现在看来罔顾人伦颠覆道德,但放在那样的时代却是思想的启蒙,是鼓励人们大胆解放人性的宣言,也是为那些长期被教会剥削的人们揭开教会真面目进而鼓励更多人投入到文艺复兴中去,回到一个人性自由不被压迫的时代。

但另一个方面,作者为了达到批判与宣扬的目的,大部分故事缺乏故事性,前后不连贯,逻辑混乱,有的甚至颠覆常理,虽然说浓缩的才是精华,但缺乏润色的故事很容易让人在中途就昏昏欲睡弃文而逃。而为了解放人性,很多地方的描写直白而大胆,毫不隐晦地描写性场面,而这样的描写几乎横贯全文,并且是以一种十分赞扬的态度着笔——当然,西方作品中描写性很常见,毕竟东西方观念不同——但读完这样的作品真的需要勇气。

十日谈 读后感 第(3)篇

一度以为我在看几百年前的小黄书,从第一天第四个故事开始,作者开始放飞自我,探讨男欢女爱,探讨如何赢得少妇放心,为有情郎出谋划策,各种幽会方案层出不穷,各种化险为夷惊心动魄,先人的智慧不容小觑,想象力不可限量,哈哈哈。

好了,言归正传!

《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我想原因大概就是他探讨的人最初想要满足的生理需要。爱着的人,隔山海,山海也能踏平,即使隔着重重阻碍,也要行尽男欢女爱。

其中很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天主教的批判,很多小故事小故事中都提到教士们为满足私欲露出的嘴脸,他们打着宗教圣洁的名誉,欺男霸女,行尽恶事。

在文艺复兴那个背景下,宗教黑暗,互相照顾,互相掩盖丑陋的事,民众无信誉可言,门第严重。《十日谈》很讽刺,讽刺社会的方方面面,我想这就是称为人曲的原因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十日谈 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