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500字(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7-22) 5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石黑一雄 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本土不列颠人与撒克逊入侵者之间的战争似乎已走到了终点——和平降临了这片土地,两个族群比邻而居,相安无事地共同生活了数十年。但与此同时,一片奇怪的“遗忘之雾”充盈着英格兰的山谷,吞噬着村民们的记忆,使他们的生活好似一场毫无意义的白日梦。一对年迈的不列颠夫妇想要赶在记忆完全丧失前找到此刻依稀停留在脑海中的儿子,于是匆匆踏上了一段艰辛的旅程。他们渴望让迷雾散去,渴望重拾两人相伴一生的恩爱回忆——但这片静谧的雾霭掩盖的却是一个黑暗血腥的过去,那是一个在数十年前被不列颠人的亚瑟王用违背理想的手段掩埋的巨人。一个神秘的撒克逊武士肩负使命来到这片看似平和的山谷,他那谦逊的外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秘而不宣的动机?他的使命带给这个国度将是宽恕的橄榄枝还是复仇的剑与火?而亚瑟王最后的骑士高文则决心用生命守护国王的遗产,因为守护它就就意味着守护最后的和平。记忆与宽恕,复仇与和平,四人的命运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了一处,而结局只有一个。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在线阅读地址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500字 第(1)篇

对于战争我们渴望得到真相,又希望看到和平。

看了很久了这本书。我很少看这种类型的书,一直断断续续,但可能这是看过的最令我深思的战争相关的书籍。

“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

我相信最后埃克索的离开是坦然面对死别,也相信,当迷雾不在,仇恨复苏,真正的英雄不会坐视不管,传播善良的和平的火种不会烟消云散。

对于自我欺骗,高文骑士既害怕着战争,又挣扎着真相,无处言说。我想大多数人都是选择遗忘,忘掉灾难,只是副作用是记忆一片白茫茫,每天重复周而复始,混沌又纯粹的活着。

埃克索的角色塑造真的很绝妙。

一方面他是想找回记忆的夫妇二人组的成员,且无比宠爱他的妻子;另一方面他又是亚瑟王曾经的骑士,战争的始作俑者(当然,他背弃了他的国王,并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实则正义的道路)。二者相撞他既是普通的想找回和妻子爱情的回忆又绝不普通的身处着这场混乱的核心。我喜欢他叫妻子公主,一声又一声。

昨天看了阿米尔汗的《印度暴徒》所有的侵略和被压迫都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可能对于印度电影它是直刺主题,一针见血的阐述日不落帝国的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以及人民反抗剧情……可能我们对于这些事要更早就习以为常了,那么多抗日剧可不是白看的。)电影结束之前“公主”终于报了仇,火箭擦过仇人的脖子射塌了其背后的巨型建筑,在满月节火烧恶魔,在那里我真的入不了戏。大仇得报,顺利继位,被民众拥趸爱戴,激起更多普通民众的为家园抗争之心,水到渠成。只是看着那么多普通但活生生的人前赴后继往枪口上迎那一段没有感到热血莫名觉得很难过。

扯远了~,还是要跳回来

我百度了战争与和平的名言,想找一句作为自己的论点。

有人说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感觉没什么大用处,和平被战争打破,再用另一场战争去消融它的创伤,想想就觉得很傻,毕竟没几个战争的始作俑者会把它当作警言;又有人说最勉强的和平也比最正义的战争受人欢迎。想到高文骑士,想到那些还算和睦的村庄也许是有好处的;只是欺骗自我换来的片刻安宁终究还是会随着魁瑞格的死亡被打破,蛰伏的巨人终究会倾巢而出。

所以我想最好的态度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500字 第(2)篇

1. 石黑一雄并不是诺贝尔奖历史上常见的那种以作品规模和体量取胜的作家。如果作量化分析的话,石黑一雄成名比较早,作品却不算多。预测他获奖之后会有更多研究他的论文出现——对于这些研究者而言,好消息是作品部分只需要看七部长篇、一部中短篇集,坏消息是石黑一雄的文字里充满不确定性,试图从里面抓住确凿的适合分析的线索,可能比想象得更难。

2. 在历史难以言说之处,文学就大有用武之地。石黑一雄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将小说《被掩埋的巨人》放置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从一开始就对英国的叙事传统构成了反讽。一个历史学家无法定义却被辉煌的神话故事照亮的时代,到了石黑笔下,只用了一个词、一个意象就准确勾勒出来了:迷雾。

3. 高文与维斯坦的决战写得异常悲壮。两人都知道结局,也都对彼此怀有某种惺惺相惜的情感,所以他们过招时,就好像“两人之间的距离消失了,刹那间紧紧抱在一起”。实际上,高文与维斯坦也确实是同一种人,他们比埃克索更看清权力斗争的实质,更相信和平是一种虚妄的幻象,只不过维斯坦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寻求复仇,进而谋求政治野心,而高文站在现政权的立场上守护“和平”、巩固江山而已。高文的形象是石黑一雄很擅长塑造的那类人,他对于虚幻的、已经消逝的过往的坚守,很像《长日将尽》里那位忠诚、压抑、自欺欺人的英国管家。

4. 小说结尾处,夫妻两一个在船上,一个在船下,故事戛然而止。命运,无论是个人的、家庭的,还是民族的、国家的,都将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5. 石黑一雄的意识流手法在小说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很有普鲁斯特写《追忆逝水年华》的风范。不过,据说石黑一雄本人曾经宣称,他并不怎么喜欢普鲁斯特,他说:“有时你会读到非常好的段落,但接着你要经历大约200页强烈的法国人的势利、上流社会的心机和纯粹的自我陶醉。”也许,石黑一雄的意识流,是他从普鲁斯特那些非常好的段落里学来的。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500字 第(3)篇

石黑一雄说想写一部关于“群体记忆”迷失的小说,这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构想。从某种角度来说,它触及到了我们当代战后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们的深层意识问题。

《被掩埋的巨人》一书借助了奇幻冒险小说的外壳来展开讲述故事,时间则是设定在了战争之后:已然年迈的亚瑟王骑士、成为老妇的公主、失去了(背叛了)智慧的谋士、披着伪善外衣实在助恶的僧侣、濒死挣扎的恶龙…

两大种族部落(不列颠和撒克逊)的战争结束于多年之前,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不列颠决定利用恶龙喷洒迷雾使人们失去记忆,从而忘却多年前的战争罪恶,掩埋复仇之种。在这样的群体记忆丧失的过程中,公主自寻恶龙,骑士却成为了恶龙的守护者…

石黑一雄并非因为移民身份而愿以“移民作家”自称,大多数情况下,他更愿以“国际主义作家”自居,《被掩埋的巨人》这部小说实是证明。纵观当今世界,英格兰与爱尔兰、北朝鲜和南韩……便是书中的不列颠和撒克逊。

当然,读此书时也常让我想起中国和日本以及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很多未经历战争的后代们无法理解日本侵略曾带给我们的伤害,而在台湾出生的二代们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上一辈们曾背井离乡从大陆迁至台湾后的思乡之情。

很多回忆与情感(爱与恨)都在历史的迷雾中消失了…留下的大抵都是无奈。

书中最后结局写道,新兴的武士斩杀恶龙,迷雾散去,人们的记忆开始恢复,被掩埋的巨人重新站起来,新的一场战争开始酝酿兴起。

作者对待记忆的态度大概一目了然:在直面惨淡的过去(拥有瑕疵的记忆或人生)之后,我们似乎才能够选择未来世界的走向,没有持久的爱,人类也常在孤独仇恨中获得幸福。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500字(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