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看见读后感(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7-18) 3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柴静 柴静十年成长的个人告白,中国社会变迁的备忘。央视知性美女主持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柴静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看见在线阅读地址看见读后感 第(1)篇

      《看见》是一双清澈的眼睛。很真。这段时间比较忙,书是时断时续看完的,到中间甚至不想看了。生活本来就足够赤裸裸,真实索然无味。闲下来只想放松,只想娱乐和幻想,我不关心过去某个新闻的真相。

      改变我看法的有书上的一句话:《中国人的性格》出版时,亚瑟·史密斯已经在晚清中国生活了二十二年,他在书中写道:“一个拉丁诗人信奉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住在中国,会把这格言改成:‘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

      我以前问别人问题的时候,我观察到回答多带有“可能”“大概是”“我觉得”之类的词语,我就会忽略掉后面说的话。因为我要的不是猜测,而是正确答案。后来我又想,我的问题别人也不一定知道正确答案,答案只能自己去找。然而我没有足够的能力获得所有问题的正确答案,很多事情不了了之,柴静有,她获得了许多新闻背后的真相,以及真相背后的故事,她将藏在真相背后的话写成了这本书。有人会说,因为这是柴静记者的工作。不是的,很多记者满足于别人的答案。

      要评价这本书,我会说它是碗加了人参的鸡汤。没有带贬义,鸡汤是补品。

用几“鸡汤”来概括心得就是: 

       1.没人跟你过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2.所有掩饰都会褪去,真实持有永久的魅力。真相会用残酷的方式洗去人们的傲慢与偏见。

          3.存在即合理,你要接受。

看见读后感 第(2)篇

我现在是在见客户回去的路上写着我的感受,柴静笔下的非典让我感觉非常可怕,当时我还小只知道家里让小孩子往家割一种我们老家叫做爱的一种植物,然后每天我妈都要喷一些难闻的84消毒液,学校里教师里全是那些味道,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害怕的感觉因为对于疾病和死亡没有概念,现在重新想了一下村里有从外面打工回来的人家里人都尽量避开,而且我爸也好想每天都会看关于非典的报道,家里面的卫生室里也经常坐满了人当时好像感冒的也比较多,,在我还呆萌的不知所以然德时候这么多人被非典残忍的夺去了生命和自由不被我们所知道,在一个屋子里一排排的同胞在仅剩呼吸的情况下他们在想什么,媒体大部分都是代表着某些人的利益和思想,但是也希望多一些好的记者好的媒体去多关注一些平时我们关注不到的人和事情,尽可能让这社会变得更好,每个人都有难处我无权评论人的好坏,但是看完柴静和杨澜这两位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状态,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的女性和之前思维中女性生活状态巨大的反差,还有就是面对问题还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被一些人的一面之词所操控,内容比较多建议一篇一篇慢慢看,都是正在发生的故事,

看见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我印象中应该是前几年出版时非常火爆,当时并没有看,因为央视记者出书的太多了,自己没多大兴趣。这次也是无意之中看了这本书,花了几个小时看完,这本书基本算是柴静自传性质的吧,从大学毕业后地方台工作调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从一个单纯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没有接触过记者,对记者的认知基本就是拿着话筒,后面跟着摄像到处跑,到处报道新闻。记者的本职是报导事实,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挖掘事实的真相,而不是有选择的播放故事,当记者很不容易,采访的问题太肤浅太简单,会被观众批评,问的太犀利,可能又没法播出,毕竟在天朝,言论自由还没完全实现,让我回想起长者爷爷怼香港记者以及和华莱士谈笑风生的场景,这两方记者基本算是代表了两个极端,too young too simple和犀利刁钻,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有些扯远了,总的来说,柴静也算是央视里一个比较有个性的记者了,外表柔弱,内心桀骜,稍有自以为是,敢直言不讳,整体来说6-7分喜欢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看见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