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000字(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6-22) 7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萧寒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他们那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线阅读地址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时光轻慢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正是我们被惯性和无明推得快速甚至踉跄的脚步突然让我们意识到,认真地慢下来是如此可贵。或许我们也都曾想成为那种“择一事、终一生”的人,但走着走着,现实却总想把我们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生活到底应该过成什么样。打开这本书,我果真如作者所愿在这里寻找到心底的那些许平静。在被庸碌现实俘虏之前,在被琐碎生活招安之后,还有能力为那个用烂的词——“情怀”而稍稍动容。

文物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人在千年的痕迹里,拂去焦躁,沉下心来,我喜欢走在古城或是古建筑中,感受自己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也感知心的静止!

技艺会随着人的消亡而消逝,传承做不好就是一道减法题,直到差为零!我曾在庙会上见过几代传人的老艺人,与他闲聊时,他口中的无奈显而易见,儿女大了不愿跟着他我在家里学手艺,他们都有自己认为更精彩的世界,因为手艺是在时间里熬制出来的,可能几十年也可能就是一辈子,多少人能终其一生做一件事,自己的儿女不愿如此,外面收的徒弟也多是来凑个热闹,体验一把,真正想要做下去的不多,所以传承是在濒临谢绝中的仅存。

看着故宫的院落和里面的人事,我甚是羡慕,我的周遭一天都是喧嚣的声响,办公室里也是络绎不绝的人来人往,还有各种事件的繁杂交织着。真心想要片刻的安静,觉得那样的时刻弥足珍贵!喜欢文字里写到的故宫男神王津,他的笑容里透满了阳光,那种温暖却不刺眼的阳光,因为内心的平和和内敛,人才会有这样的笑容透出心底,透出眼底!

我喜欢这样倾心专注的感觉,喜欢能有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去专注自己喜欢的事,喜欢在每天的喧嚣里能留给自己不长的片刻,慢慢沉淀心绪里的浮躁和涟漪,让自己沉静似水。每天这个时段,我总是推上办公室的门,只有一扇窗看得到窗外整面墙的阳光。以前我的旧办公室窗外是一面墙的爬山虎在墙缝里摇曳,没有阳光却也充满了生命力,后来我再去看到拉的严严实实的窗帘,大概那里新的主人并不喜欢那一墙的绿,我却满心的可惜和怀念,多少个无人的中午,我总是扭向窗户,半躺在自己的坐椅里看着那一墙摇曳在风里的叶。现在我的窗外没有了爬山虎,视线里只有刺眼的阳光,灿烂无比,我便在屋里养满了绿箩,从柜子一直垂到桌面,只要一抬头便能看到。

一件东西坏了,于心都很想让它恢复原样,弥补内心的缺憾,可是其实更多的时候坏了就是坏了,再修也不过是后世的添加修补,而非原本的模样。中西对待文物的理念和态度都是不同的,我们更期待看到他损坏前的模样,而西方更主张保留它全部经历的痕迹,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不论何种方式,都想用最小干预的方式让文物传承下去。而故宫里的这群人最大的价值并非修了什么,而是一代代的传承,文化,技艺和故宫匠人的人品。

很多次看着文字里的光影,不禁让我想到我穿越老郑大校园的岁月,就那么南北穿过整个校园,有时早溜达着玩着走,有时晚了一路飞奔,就这么走着走着我从二十出头走到了三十好几,人生有时回想起来,仿佛只是一幕幕的片段,一晃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啦!

看这本书纯属机缘,我不是一直爱看书的人,以前的我看到厚书就发怵,觉得何年月才能翻完,可是后来喜欢上看书纯属偶然,因为在书里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那东西包括方法论,包括心情,包括新知,更包括心智,和一种渐渐明了自己懂得自己的心境,还有就是一份心静。所以心静,心净,心境,是书对于我最大的回馈,因为这样,我可以总是笃定地找到自己继续的方向,可以毫不犹豫的做出没有悔意的抉择,可以明白什么才是我期许的生活。

我看书从没有功用,意思是说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在我考虑的范围,我翻开一本书的机缘有时真的说不清楚,一个封皮,一个题目,几页试读的文字,就像买衣服或是吃东西,只一眼我就知道是不是我的菜,想看的书越看越安静,就像这本书,与我风马牛不相及的书,但是越看越安静,越想看,也不急于赶着看,仿佛我在幽幽的故宫围着这些老匠人慢慢的回味时光的轻慢。也有的书翻开了匆匆继续,或是半途放弃,因为不走心,不入心,没有为什么,只是凭着内心的感受。有的人的文字让人看着很舒服不舍得看太快,有的却让人看着别扭心不舒坦。

我也发现一点共性,但凡我爱看的文字,一定是抛开热闹,简单,朴素的文字,因为这样直指人心!机械的发展让生活艺术可以低成本快节奏的生产出我们想要的产品,然而手工制品的不可取代却是无可争辩的,它是凝结了人的情感,有生命的东西,是会越来越稀有,却越来越珍贵的东西!

跟随作者,想象着故宫午后那幅画面,我觉得很陶醉,仿佛看到了诗句里描绘的,我有一处庭院,爬满了我爱的果蔬,夏日乘凉听着知了鸣叫,冬日晒暖看着猫狗追逐,春天来了绿叶会伸出枝丫,秋天来了落叶铺满脚下,生命在阳光的斑驳里闪耀,在雨水的滴答里流淌,守得住的寂寞,又何来寂寞,这样的世界里还有一份恬静和惬意吧!世界再大难有这一方天地的精彩变幻!

一件老物件,仅色彩的调配有时只是一滴水的浓淡或是一丁点颜色的掺杂,就会让最后的效果大不相同,过去的日子很悠长,人可以磨墨写字,研料画画,一整天对着一朵花也不会觉太久,从生活状态到创作状态都是发于心感于情,如今日子过的飞快,各种智能让单位时间无限拉长,而人的状态却没啦,是真真的没啦。我有多久没动我的丙烯颜料啦,不知道干了没有。像宝贝一样捡回来的石头堆在阳台花盆边,许久都未画啦。

现如今科技走向未来,手工大有被取代的消亡和危机,原材料都变了模样,原本手工织的粗细不一,有磨劲儿,机器织的格式化却没了绢的那个味儿。原本三年的树皮造纸,现在当年的树皮拔下来就用,该有的味都没啦,材料都变了味,怎么能做出有味的东西来。

过去的手艺人,一件事做一辈子,一辈子就做着一件事,于是有一天不做了,他们好像就空了,这和我们还真是不一样,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喜欢自己的工作,有几个想着能干一辈子,有几个退休了舍不得的,连我都时常开玩笑憧憬退休以后的自由,说白了,还是没有老一辈人那样真的用生命热爱着自己做的事,一辈子,无悔。

只是现在的我开始懂得不好高骛远,懂得在自己的日复一日的蹉跎里找到自己的喜欢和价值,懂得把生命花费在有点意义的事情上,懂得在嘈杂和繁琐里保有一颗静心。

今天我给自己点赞,因为今天给电子考勤系统配备了新的指纹机,教导科需要录取全校七八十位老师的指纹,每个人都要找我,我要调出名字,录取完后确认,一天的时间什么事都干不了,因为几乎是断断续续地来,每个人的问题都要解答几句,要在以前,我早就心烦气躁,觉得荒废了一整天,因为我不喜欢这么频繁的跟人打交道,累啊,心累,重复做着一件心累的事更累。

可是今天我从早上就没打算干别的,一边看着这本,我在故宫修文物,一边随时给来的老师录入指纹,期间还有装机器的打洞和小施工,我居然没有半点的浮躁和焦虑,切换在书里故宫的安静匠人的专注,和老师们的来访中。我不知道是因为书里一个人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的定力打动我,还是故宫里那些老物件老人情的恒久温润我,总之我在嘈杂的今天却有一颗无比安静的心,我喜欢这样的感受,那是一种无论身处何境,人在何事,心不颠簸的平稳和平和!

工匠思维是立足于地的老老实实,是在意每一件物品的手感,是面对文物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职业性的敬畏与谦恭渗透了他们,变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

在敬畏与谦恭之中,他们用漫长的时间做一件事,双手千百次的重复之后进入自由之境,于是,一道线,也有精神性,有力度和律动的变化。这是工匠的沉默的智慧,手上的开悟。我虽没有匠人的匠心,也希望能将自己的日子过的轻慢,过的悠长,值得回味!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看书名全是羡慕,能那么近距离的接触历史,对我来说,实则是有着太大的吸引啦,而阅完却满是敬佩,只为专注于“择一事,忠一生”的信仰!匠人先匠心,出师先出活。书中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向人们诠释了立足于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对职业的敬畏与谦恭的“工匠精神”。#从点滴学起,用心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是有意义的#

首次参加“图书漂流接力”活动,上周四五羊新城地铁站接回该书,这周五烈士陵园地铁站,把它交给第三棒的书友[呲牙]两位都是清秀文雅的靓妹子[呲牙]难道真应验了那句“爱读书的妹子都很漂亮”的话吗[偷笑][偷笑](妹子她妈说滴,信不信别问我[偷笑])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值得敬重的一批人。

       师承——得琢磨、得悟、得坐得下来、得磨得了性子静得了心。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精神和内涵的传承。从生活到技艺到品格,职业的责任感、敬畏心、以及谦恭的态度,在师徒间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些精髓不只是文字或学术研究可以概括的,如舍利花一般是从身心之内升华出的瑰宝!传承与创新相比,似乎传承更难责任更重。

        好书可以养心养人。

        建议先看纪录片再看书,要不然会懵。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000字(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