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800字(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5-04) 10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在细雨中呼喊》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在线阅读地址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在细雨中呼喊而不是暴雨中嘶吼,很轻柔对吗,不是 宝宝,越悄无声息的越伤人,呼喊 想要得到回应,但是王八蛋孙广才的呼喊一根毛线都不会有回应,将自己培养成彻头彻尾的无赖,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那是他该有的吗,英花受辱后孙光平提着斧子走向了孙广才。。。。。人人都有底线,事事都有度,请把握好自己心中的度。   家人呼喊孙光明,但他是最先走向死亡的那一个永远也听不见了。  母亲在弥留之际呼喊  她爆发了女性作为那个年代和所遭遇的……    苏宇回光返照的时候呼喊家人,然而冷漠的家庭并没有给他任何回应。      祖父呼喊父亲只会换来“老不死”的称。     孙光平呼喊过孙光林、孙光明,因为亲情因为憎恶,

最后南门的呼喊,千丝万缕的缠绕着空气、愈小愈大

被一直抛弃的孙光平,青春生理问题的懵懂 大胆。 忍受、接受、享受着孤独,在苏杭那遭受屈辱他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开始生活,再见年少喜欢的冯玉清,从少女到少妇、丢失热情、饱受岁月摧残,感到一种悲哀 要自爱  爱身体 爱心态。  

脾气暴躁的人很有可能将这份暴躁“传承”下去,当他老的那一刻  又怂了下来。很难做到一直和父母心平气和的说话

余华的文字有魔力,都是很简单熟悉的文字在他的笔下重新排列组合后却显得重,倒叙的一层层敞亮开,命运的坎坷好像是触目可见。还有希望 还有,生活还是美好多余丑陋的 美好一直都会有,只是偶尔耍脾气缺席。

   把抱怨挂在嘴边的你  一点都不酷。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800字 第(2)篇

看这本书到后半部分的时候,让我想起了蔡崇达的《皮囊》。同样的是回忆的形式,但相对来说,我更喜欢这本。都是对零散的回忆做一个串联,但余华每段记忆的切换让我觉得很自然。

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还能看到《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的影子,但并不会让读者出戏,这样的能力让我很佩服。

回到这本书的内容,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让人更有带入感,我把自己想象成“我”,书中的经历,就是我的经历,但奇怪的一路经历过来,我算得上平静。大概还有一定的上帝视角作祟,我经历着却又像个局外人。像是多年以后的我,历尽千帆,内心归于平静后对童年的一个回忆,平静的近乎冷血。

一贯的,余华式叙事风格——黑暗、残忍。不过这一本稍显“含蓄”,没有以往的就是让你疼的嚣张。只是通过“各种日常”,来让你感受这个孩子所经历的一切残忍。那怕直至现在也是你我身边的“日常”。

来自父亲的伤害:不论是被无视和殴打的“我”,还是死后被利用的孙光明,还是被抛弃的国庆,或是在幸福和绝望中拉扯至死的苏宇,或是被父亲思想控制的祖母等,处处都有来自亲人迫害的影子。这种伤害很“日常”,即使现在的家长,也有很多在有意无意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日常暴力”。

来自老师的伤害:笑里藏针,处罚以不动声色的老师,在污蔑“我”时威逼利诱的老师。

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所潜在的各种经历,友情,背叛,性觉醒,师生恋,家长和老师的“日常暴力”,一路走过磕磕绊绊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800字 第(3)篇

先后读了《许三多卖血记》《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不知道余华写作这些作品的先后顺序,不过从文字风格来看,我猜应该是《在细雨中呼喊》最先,散文性最明显,然后《活着》,然后《许三多卖血记》,然后《兄弟》,小说性最明显。  hhh不知道猜的对不对。

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许三多卖血记》,可能是因为它算是这四本书里唯一一本没那么残酷的故事了,更有温情的日常感。

回到本书来,《在细雨中呼喊》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电影,画面剪辑有点像《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大片大片的绿色也抵挡不住的灰暗,里面的人物神经质般地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800字(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