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5-03) 10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先生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中国哲学简史在线阅读地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这是党组织发的一本书,必须要认真阅读。

每天中午午睡之前,都会读半个小时左右的《中国哲学简史》,特别有助于睡眠有时候比较忙,或者利用午休时间去健身,也就不读书了。总而言之,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吧,才把这本书读完。

读的过程比较痛苦,这本书最初是英文版,是后来转译成中文的,我想也许英文版反而更容易读一些。在中文版中,很多内容都引用的是古文的原文,没有详细的解释,有时候很多语言需要反复的读,去体味其中的意思,这时候,读英文版就像读古文的翻译一样,反而更容易理解。说读书过程痛苦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对那些古文的理解,要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就要充分理解这些古文的表面的意思和它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对于我这样脑子笨的人,思考的这个过程确实需要不少的时间,再加上查古文资料和翻译的时间,导致读书的整个过程非常缓慢举步维艰。

虽然说读的比较痛苦,但我反而感觉这本书应该是属于比较好读的一本书。只要古文明白了,全书整体就都很好理解,所以非常推荐大家看中英对照版,读起来应该会轻松许多。尤其是有了读过易中天中华史的基础,正好与这本哲学简史的内容相互印证,就更好理解了。嗯,越了解历史背景,就越容易理解这些思想。

易中天的中华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的思想大体上是一致的,而且在写书的结构上也比较一致。

易中天的中华史算是我的历史入门书籍,这本哲学简史算是我中国哲学史的入门书籍,都是既容易理解又有一定深度的好书。

这些好看的书读起来都比较好懂,也非常有吸引力,它们的结构都是小章节的,每一个章节讲一个事,都比较独立,随便拿起一段都可以反复的读。这种文章结构,比较容易让人理解,而且可以给人充分的时间去品味,每一章节就像微信公众号的帖子一样,一个章节就说一个事儿,单看哪一章都可以受益匪浅。

然而实际上这些貌似独立的章节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章节之间没有重复的内容,在结构上层层递进。画一个思维导图就会发现,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严谨,层级非常明显。整个结构必须得有前一章才能有后一章,必须得有前人的思想,才能推出后来的结论,必须得有前一事件的发生,才会连锁导致后面思想的变化,把这些章节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结构。这种写书的结构既分散又紧密,作者对全书这么多的内容必须烂熟于心、轻松驾驭,才能写出这种脉络清晰、便于理解的文章风格。我现在特别喜欢这种风格的图书。

读完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觉得其精彩之处一是文章结构精妙,前文已经细说。二是思想精炼,很好的把握了各大思想流派的关键思想、主要论点,而且还用逻辑分析了其不足之处,非常犀利,可以当做中国哲学的笔记、大纲、索引,从而以此为线索展开更深层次的阅读。三是对于形而上学有了一定理解,特别是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也因此发现禅宗对于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都有深远影响。四是对于通过哲学提高人生境界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里有一段小故事非常有意思,不是书里的,是豆瓣里的一篇书评里的,书评写的很精彩(好像是发布者引用的文章),链接按必须得说一下:

《中国哲学简史》的豆瓣书评:【以一篇演讲代书评,中国哲学的精神】…全文: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2630958/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2630958/

李慎之(1923—2003),中国共产党员,哲学家、社会学家。无锡人,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资深新闻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李慎之老先生被划为右派后曾打算自杀。

豆瓣的这篇文中写到:

后来,他突然想起了早年在延安时期所读过的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便随手一翻。这一翻,便救了李慎之一命!因为他在《新理学》中读到了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哲学的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人类大多数都极为愚蠢,因为我们只知道自己在人类社会中有个地位,从来没有设想,我们在宇宙中还有个地位。李慎之后来跟我说,“我看了这句话,整个人一下子就解放了,完全自由了。”他是怎么想的呢?他说,毛泽东糊涂了说我是右派,他万一清醒了呢?我干嘛死呢?共产党现在糊涂了,要反右,万一共产党清醒了呢?万一全中国人民认为右派都不好,那还可以设想全世界人民是怎么看右派的?如果整个人类认为右派不好,那你知道石头和树木它们是怎么看右派的?宇宙天地、自然万物并没有右派左派的分歧。如果从生命大层次讲,人类岂不如石头树木一样吗?在逻辑上,任何东西都是“存在”,任何东西再了不起也只是“存在”而已。他看了冯友兰这句话,一下子解脱了。佛学讲宇宙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即“地、水、火、风”,但是放到“般若”的知识论理辨析一下,发现它们归根结底还是“幻化”的,在本质上还是可以被解构掉,所以在思辨中考虑它们的终极性质仍然是“空”的,即“四大皆空”,这是从“事物的本质规定性”超越“事物的四维现象性”,这样就不会被“现象”所迷惑,达到思想上的“觉悟”。这是从宇宙论、知识论来观照人生论。所以,“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帮助李慎之放下了自己在新华社的这个“局级干部”地位。

PS

我看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徐又光译的版本,封面上写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我查了英文原版,是:One must speak very much before one keeps silent.

在中国哲学史中,正的方法从未得到充分发展;事实上,对它太忽视了。因此,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以单纯为特色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清晰的思想,其单纯性也就是非常素朴的。单纯性本身是值得发扬的,但是它的素朴性必须通过清晰的思想的作用加以克服。清晰的思想不是哲学的目的,但是它是每个哲学家需要的不可缺少的训练。它确实是中国哲学家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史中从未见到充分发展的负的方法。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哲学总是给人以庄重,神秘,晦涩,玄之又玄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 1. 中国哲学大多是用负的方法注解(如:道不道非常道),增加了太多晦涩神秘的色彩。2. 由于历史,经济结构,地域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哲学很少被深入本质的简单描述。3. 古文本身就比较晦涩。4. 古代玄幻传说渲染了神秘氛围(例如:老子驾青牛西去,释迦摩尼涅槃) 5. 西方哲学用逻辑分析(正方法)的方法,但逻辑越严密就越枯燥,所以很少有人去看。6. 哲学历史很长,门派旁支繁杂,而且相互借鉴,攻击,印证。

而这本哲学简史,深入浅出的说明了哲学原来也就这回事儿。 哲学和其他学科类似,是对生活中具体的物或具体的事的规律的总结。只是,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但它又要思考思想,人本身在宇宙之内,要思考宇宙就包括思考人本身,所以有悖论的性质,而悖论本身就晦涩神秘(其实其他学科也有很多悖论,例如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终极的超脱,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由于终极是悖论,无法解释,所以充满晦涩与神秘。嗯,就这样。这就是现阶段,我对哲学的理解。

哲学既然是规律的总结(即形而上),规律又依赖于具体的物与事,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物和事都有所变化。所以哲学也应该不断变化 —- 特别是处事哲学。

就实用而言,哲学是经验的积累,规律的归纳,恪守一些哲学会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不过哲学是不断变化和修正的,要怀着包容的心,不断修正自己坚信的哲学;哲学有时即使不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效用 也能让我们更豁达(例如天阴下雨,小孩儿会哭,而我们大人不会,因为我们了解那是自然(自然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名为“简”史,读起来却并不简单,倚仗着一点点兴趣,和以往学到的还算扎实的哲学基本功,历时15时总算是较比顺利的读完了。但其间仍是忘性比记性大,每新看时必得回看前页才接续得上,有时一段话也需反复读几遍才能略晓一二,也是文言部分太多了!说到底哲学史也即思想史,当然也讲政治和道德,自古至今,儒、墨、道、法、名、阴阳及至后来的禅宗、新道家、新儒家等各家学派,无不致力于推广和根植自家的有关仁义、忠恕、有无、名实、心性、气理、出世入世、五行八卦、致知格物、有为无为及形上学、方法论、逻辑论、宇宙发生论等思想、学说和主张,各时期各家涌现的大批代表人物及著作自不必说,新思想新论点亦是循环往复层出不穷,但由于哲学的语言隐晦而暗示居多并不明晰,所以这些思想和论点也并非浅显易懂,虽然一说哲学应是最简单的,但感觉就是在漫长的混沌世界里意识形态上的一场大混战。归其因还是个人这方面的功底和领悟差得太远,自觉若要在“哲学”领域有所通悟,尚需大量阅读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书籍,甚或一本书要反反复复读上几遍,并最好辅以笔记记之,或许做到这些方能明白其中真意,才可称得上是略懂吧,对咱这一般读者来说真的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所以一己之见,贻笑大方了。不知读这本简史能记住多少,也不知精神境界有否提升,希望总归是有些收获的吧,想起早年间读《菜根谭》的懵懂,如若他日重读会顺畅许多,则不枉潜心读这一回,若真如此,则甚好,甚好!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