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无缘社会 读后感(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3-26) 13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NHK 特别节目录制组 《无缘社会》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因为采访到后来这些无缘死者身份都渐渐明朗时我们才发现,他们曾经几乎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无缘社会在线阅读地址无缘社会 读后感 第(1)篇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无缘社会》,讲的是日本“孤独死”的现状问题,看完让人脊背发凉、胆战心惊。

日本是一个老龄国家,也是一个“孤独死”大国。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约占日本总人口的30%,其中有一百多万老人处于孤苦无依的境况。

几乎每4个高龄男性中,就有一个人孤苦无依地离开人世,蔓延到全国,每年有超3万人遭遇“孤独死”。

在东京等这样的大城市,感到自己将“孤独死去”的老人比例超过45%。很多老人为了生存,甚至不惜犯罪,甘愿到监狱里过上有“温饱”的晚年生活。

所谓“孤独死”,就是当他们去世的时候,身边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当邻居闻到恶臭的气味,或者储物柜里塞满太多东西没人处理,或者因为其他一些偶然原因,而不得不敲他们的房门时,才发现他们已经死去的事实。

根据调查,“孤独死人群”的尸体被发现的平均时间,男性为23天,女性为7天。很多人被发现时,尸体已经腐烂,苍蝇在尸体周边飞个不停,整个房间一片狼藉,像一个遭废弃的小型垃圾场。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这些人死后,身份还无法确定。没有人来认领尸体,也难以联系到他们的亲朋好友,好像这个人不曾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所以,“孤独死”也叫“无缘死”,无缘就是没有关联的意思。

日本警察为了“省事”,他们在发布讣告的时候,信息也都会尽量简短,比如身高、年龄、性别、死因、死亡地点、死亡时的穿着、随身物品。一个人在人世间走了一圈,最后留给世界的只有这些简单的“基本信息”,说来让人倍感凄凉。

由于这样的“案例”在日本社会越来越多,日本警察把这些“身份不明的自杀者”、“路毙”、“饿死”、“冻死”之类的“孤独死者”称作“在途死亡者”。

为什么这些人活着活着就变得“举目无亲”,跟社会失去联系而“孤独死”了呢?日本NHK的记者开始对这些人进行追踪调查,后来还制作了一个纪录片,这本《无缘社会》就是这部纪录片的文字结集。

1、一个普通人是怎么跟社会失去关联,孤独死去的?

经过走访调查,记者总结出,一个人割裂了“地缘”、“血缘”、和“职场缘”这三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他就会跟这个社会完全“失联”。

所谓“地缘”指的是地域联系,很多日本的年轻人背井离乡,从小镇来到大中型城市打拼生活,只是逢年过节回老家看望下亲人。

当这些年轻人在所生活的城市买房、成家立业,他们返乡的次数会逐渐减少。如果父母跟他们一样来城市生活,返乡探亲基本可有可无;如果父母不幸过世,那他们跟亲戚之间的纽带和往来很可能会直接割断,小时候一起长大的玩伴也会因为距离原因而逐渐生疏。

除了离乡带来的地缘割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极其脆弱也是孤独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49岁的男子因为离婚,用游戏机的连接线自杀了。警察找到前妻认领遗体,但前妻以“开展新生活”为由,果断拒绝了。很多孤独死的人,他们的配偶、兄弟姐妹都声称,很久没联系了,关系都淡薄了,再加上死亡这件事情比较晦气,他们都拒绝认领遗体。

社会家庭结构的改变也是血缘关系淡薄的因素之一。

过去都是五口、六口甚至是九口之家,兄弟姐妹众多,七大姑八大姨一大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口之家、四口之间这样的小家庭蔚然成风,如果平常不走动,所谓的叔叔、伯伯、姑姑、姨妈,或者表哥、表姐、堂哥、堂姐,都会十分淡薄。

尤其是独生子女,本来拥有的“血缘关系”就比较少,如果不常来往,那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的割裂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最后,职场关系的结束也会造成孤独死。

日本人工作非常勤奋,早出晚归,除了工作,很少有时间参加其他的社交活动。很多人在一个企业工作了大半辈子,同事就是朋友,朋友就是同事。

但职场人员的流动性很高,再加上职场竞争激烈,相对而言,在职场中结交的朋友并没有那么可靠。很多都是靠“共同的团队项目和利益”维持着,一旦有人中途失业,或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关系就会变得疏远。

NHK调查了一个叫高野的老人,他六十岁退休,在一个公司里做了42年,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在这个公司建构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他的客户。

他是做销售工作的,平日里经常应酬,导致他无暇顾及家庭,最后妻子离家出走。家庭破裂后,他更一门心思地工作,直到他干不动了,退休了,才发现过去的同事和客户也不愿再跟他来往了。这时他才醒悟到,自己除了有一点点养老退休金外,其它“一无所有”。

有调查显示,日本有四分之一的高龄老人没有朋友。他们从年轻起就不太参加职场外的社交活动,这导致他们在退休后,与社会上的陌生人交友存在困难。

还有一些职场人士,还没等到退休,公司就倒闭了,有些人难以找到工作,变得灰心丧气,成为了“蛰居人士”或者流浪人士,这些人最终也难逃“孤独死”的结局。

2、无缘社会是怎么产生的?

这些“无缘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无缘社会”,无缘社会的产生其实是社会环境和个体选择的综合结果。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经济压力

据统计,2001年到2010年之间,日本GDP年增长率不到1%,整个就业环境不甚乐观。

再加上,日本非正式雇佣制度非常普遍,非正式员工的比例几乎占到公司雇佣员工总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就导致很多职员的工作非常不稳定,裁员、失业、减薪的状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一旦没有了收入来源或者收入过低,生活就会变得脆弱不堪。

单身族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2015年,50岁之前从未结过婚的日本男性比例约为23.4%,女性比例约为14.1%,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增加。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婚呢?过重的生存压力是原因之一。在日本,很多女性在采访时都表示,男人年薪必须达到300万日元,也就是18万人民币左右,才考虑结婚。

这就意味着,很多低于这个收入的男士,在婚姻市场上会惨遭“嫌弃”,他们要么变成工作狂,更努力地工作,有了经济基础之后再考虑结婚;要么被迫选择不结婚、孤独终老。

除了“被动选择”,很多收入不高的日本男性也会主动选择不婚,

就像记者采访一位化名叫水野的男人说的:

“三十多岁的时候,我的想法曾像别人一样,想恋爱,也想结婚。可是,我经常换工作,收入也不稳定,再加上正好碰上泡沫紧急崩溃的当口,工资减掉了很多。我觉得如果结婚生孩子的话,就得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可这样一来,大到教育费,小到圣诞节礼物,什么都得花钱。既然结婚,就要保住自己的家庭,但是不可能保得住啊。”

除了经济压力外,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过去人们认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该结婚,现在这样的约束越来越少,多元化生活方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包容和认可。

另一方面,女性越来越独立,不再依赖男人生活,即便不结婚也能够养活自己的人大幅增加,离婚率大幅攀升也跟女性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有很大关系。

同时,在大城市里,便于独立生活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人们在承担家务、处理杂事上所消耗的时间精力越来越少。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科技会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大城市里的娱乐生活也非常丰富,这都使得一个人生活变得实际可行,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金钱的支出。

蛰居族的增加

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5到39岁之间的蛰居人数达到54.1万人,其中很多人蛰居超过7年以上。

为了回避压力、逃避社交,这些人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隐居在某个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地方,不抛头露面,沉迷于网络,过着自闭、孤僻的生活。

由于不工作、不上班,很多蛰居族都是啃老族,一旦父母过世,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们也是最容易成为“孤独死”的人群种类。有些人甚至在家里装了摄像头,万一出现意外,网友还可以帮他们报警。

从这个角度说,孤独死并不只发生在高龄老人身上,离群索居的年轻人也同样会遭受“孤独死”。

不愿意麻烦别人的社会文化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对“不给别人添麻烦”最有执念的民族。这个深入到骨子里的观念,即便到死前的那一刻,也没有任何松动。

但人际关系不就是“你来我往”,“你帮我,我帮我,你麻烦我,我麻烦你”来产生的吗?大家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什么事情都不麻烦别人,那“关联”和“缘分”又怎么来呢?

总的来说,“孤独死”主要发生在人际交流贫乏的人群当中,比如独居、丧偶、无子、长期失业、啃老族等人群,他们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社会发生“关联”,从某种程度来讲,“孤独死”也是个体主动孕育、主动选择的结果。

3、中国的现状如何?

日本的孤独死状况日益严峻,那么中国的现状如何呢?

也许你会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大家都喜欢攀亲戚,所以不太可能像日本那样出现“孤独死浪潮”,即便有,也是“个别现象”。

中国虽然没有日本那样崇尚“不给别人添麻烦”,但在中国,“孤独死”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首先,中国空巢老人和失独老人是个庞大的群体。

据统计,到2020年,全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到2030年这个数字或将达到3亿。

再来看看失独家庭,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止2012年,中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个,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到2050年,意外死亡而无亲人在身边的老人可能达到7900万。

其次,中国的单身人口数量也达到新高,逼近2.2亿人,占到总人口15%左右。加上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有人估计,除去主动单身的人,未来可能至少会有5000万人会孤独终老。

并且,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大城市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对生活方式的包容度也更高,在一二线城市,大龄单身人士、丁克族不再像过去那样受人诟病和指责。

中国的女性也越来越呈现独立趋势,很多女性能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对婚姻的依赖度有所下降。这都在说明,未来单身人口可能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

所以,日本的“孤独死”现状对我们来说或许是一个警钟,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生存压力过大、离婚率不断攀升、失独家庭逐渐增加、单身人口大幅上涨,加上多元化思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家庭婚姻意识的淡薄,都可能会催生“无缘社会”。

无缘社会 读后感 第(2)篇

日本NHK2010年1月31日期的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现集合成书),描述的是当今日本正在步入无缘社会的现状。无缘社会”里的“缘”,指的是一个人的社缘、血缘、地缘。社缘,是工作和人际关系的联系;血缘,是和亲人的联系;地缘,是和家乡的联系。

《无缘社会》的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死“,通过追寻”无缘死者“生前的痕迹,以及对当下“无缘者”的调查和采访,试图找出造成无缘社会的原因。《无缘社会》一书中,通过记者的采访和跟踪,挖掘出以下一些因素:高龄、失业、少子、不婚、核心家庭化、城市化。

其中的不婚主义、核心家庭化以及城市化也恰是我国当前20、30代所携带的标签。

《无缘社会》中采访了在名古屋市独居的中泽佑子女士。

”我平时尽心尽力工作,又因为喜欢旅游,经常和朋友结伴去旅行,一直忙忙碌碌的,等想到结婚的时候,已经一个人活到了这把年纪了“中泽佑子女士如是说。

不婚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主义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当独自一人生活也能够解决生存需求且个体没有强烈的亲密关系需求时,不婚主义逐渐盛行。

”在开始报道“无缘社会”的时候,我们决定把独自生活者渐成大势的现象称之为“单身化”,以描述社会的大波动。社会已经从大家庭中发展出核心家庭、进而正在迎来单身化的时代。“除了不婚主义,核心家庭化以及城市化可能成为造成无缘社会的更大因素。

传统的宗族式的家庭纽带在城市化和科技发展的冲击下日益脆弱,衍生出的以夫妻为核心共同体的家庭成为新的社会单元,科技发展建造的壁垒进一步隔断新生代家庭和原生家庭的关联,丧偶老人的”单身化“问题日益加剧。这何尝不是中国的现状呢?

中国式关系的未来?

那么中国的人情社会究竟会走向何处?在了解了邻国的当前处境后,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无缘社会也是我们的归属吗?

答案是未必,毕竟我国同邻国的社会结构、就业形势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无缘社会》确实能够给予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当个人主义的喊声成为媒体的主流、当科技造就的壁垒让老一辈加速的脱离社会,当传统的人情纽带被单一的符号化和妖魔化,我们需要看得更远,我们所唾弃的和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年轻代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上一辈的传统思想是否存在能被双方接受的”中间点“。

无缘社会 读后感 第(3)篇

听完张大志的讲书,又略翻了一下。

只有叹息和感慨。

有人说:

死亡并非终点,遗忘才是。

但是,有些人还没有死,已被社会遗忘——无缘社会,造成了无缘死。

所谓无缘,是指一个人失去所有缘份联系,总括三大缘:‘社缘、血缘、地缘’。

无缘社会,意思为:‘高度成长的过程中,许多维系人际关系的传统逐渐被打破,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再有任何关系及血缘’。

“引子”里说:

我们希望日本是个“自己一个人也能安心生活的社会,自己一个人也能安然迎接死亡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什么呢?

一个看了NHK节目的观众打电话说:

我看了你们的节目后感到,即便一个一生未遭到过重大挫折的平凡人,面对即将迎来‘无缘死’这一人生终点的现实,也无法认为这是不相干的事情。

“代结语”中说:

本书以记者、节目主持人及NHK特别节目组提供的不计其数的采访笔记为基础,又进行了大量增补编写而成。

我不会仅仅提出问题就慨叹“这股潮流无法阻止”,我希望通过节目制作去继续探索某种“可能性”。

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作者提出了一个大问题,但并未给出,也给不出很好的解决方法……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无缘社会 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