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我是马拉拉 读后感(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2-13) 15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马拉拉 《我是马拉拉》一个关于勇气和梦想的故事。这是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和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克里斯蒂娜拉姆合著的马拉拉自传。16岁的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惨遭武装分子枪击头部,但是,她奇迹生还。本书记录了马拉拉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坚持上学,坚持抗争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讲述了在她头部遭受枪击后如何顽强生存下来的励志故事。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让她从斯瓦特地区的偏僻山谷,走进联合国发表演说,走上了为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而不懈奋战的道路,同时也成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创建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 我是马拉拉在线阅读地址我是马拉拉 读后感 第(1)篇

泣血如歌的马拉拉。把这本书纳入读书计划是在年初,大半年一直沉醉在史记和中国文学史里,没有来得及读。就在三天前一口气读完了,陆续写了三十多条文评。尽管马拉拉的故事一旦被文学化难免会有情感上的煽动性,因为文学本身的魅力就在于用文字触动读者的情感和思想。我已经是一位三十六岁的成年男子,思想情感的成熟冷静很难被触动,尤其是被中国式的和平麻木了这么多年。可是这一次我完全失守了,多少次哽咽泪目,一个青春年少的女孩子,一位父亲,为了自由居然在枪口下努力挣扎了十多年,他们一边努力改变,一边对梦想的坚守,对信仰的执着,对真主的托靠充分体现了穆斯林应有的品质。也展现了普什图人独有的品格,这些都是积极的影响。当全世界都在误解伊斯兰的时候,马拉拉却以一个正面的穆斯林形象出现,中正的穆斯林更重视和平和教育,尽管被塔利班的淫威一次又一次的恐吓,但是对真主的托靠,对正义的坚守让他们父子俩一点一点实现梦想,父亲要办学,要自由地教授孩子们更全面的知识,女儿要上学,要通过笔和书认识世界,不能像母亲那样成为文盲受制于人,一辈子生活在一个逼仄狭隘的空间里,马拉拉想通过读书去主导自己的生命。她努力读书,这一切并没有让他们远离伊斯兰,反而通过学习让他们更坚定了伊斯兰的信仰。多少次一个人默默地祈祷,多少次认真地礼拜,让梦想与信仰相随。有时候,我也会嫉妒马拉拉,一位少不更事的女孩子居然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观念,居然可以让塔利班的枪炮哑然失声。枪炮可以破坏世界,而笔和书却可以重塑心灵。至今,塔利班的恐怖淫威还没有完全散去,和平之路仍然充满坎坷。我们悲悯马拉拉的族人,我们欣慰自己还可以生活在和平的国度里。至少,我们的生活里没有枪声了,尽管雾霾很重,食品安全还存在隐患,时不时会收到诈骗的信息,新闻上还有很多扫黄行动,还有很多坐冤狱的,没有哪个国度是完美的,但是完美的国度和体制一定需要马拉拉和她父亲这样的勇敢的真正的爱国分子。马拉拉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很好地诠释了真正的伊斯兰教义,文中也有意识地向读者介绍了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其实,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现。往往主义总是比宗教先消失,我们不能一味地道听途说地否定宗教,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宗教,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学习和思考去判断宗教的科学性和科学的宗教性。所有阻碍人类文明进程的宗教都会被不断改造,直到适应了人类生活。狄德罗说过:“真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伊斯兰教的魅力是无穷尽的。美国学者哈特出版了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一百位名人,排在第一位的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一千四百多年前只有穆哈默德一个人在传播伊斯兰教,如今却有十几亿人口五十多个国家在信仰伊斯兰,其完整有序的发展速度不是几亿人的意识和行为所能左右的。伊斯兰教的任何瑕疵都可能阻碍或埋葬了伊斯兰,事实恰恰相反。任何人都不能使某一个宗教荣耀,而宗教信仰的魅力可以使任何人荣耀,印度的基督徒特蕾莎修女,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马拉拉,她们都是通过信仰来实现了梦想,传播了爱。近代,我们被外来的各种主义教育,我们对宗教的认知过于肤浅,我们的民族精神被各种外来文化侵蚀。我们高兴了就给孔子戴上冠礼,我们不高兴了就可以挖掉孔子的墓。我们高谈爱国主义,可是我们连汉字都写不端正。我们偏离人类的核心价值和文明太远了……n在此分享一句阿拉伯谚语,学者的墨水浓于烈士的鲜血。

我是马拉拉 读后感 第(2)篇

由于前几章涉及太多地理,宗教,政治,所以大概是我读过最痛苦的一本书了。庆幸坚持了下来,尽管只是粗略地过了前文。但不得不说,后边的章节确实有被震撼。马拉拉,诺贝尔和平奖史上年纪最小的获得者,一个被子弹命中头部却幸而生还的的花季少女。一个花季少女,同样有些同龄人爱美的特质。可她更多的是是为争取女性接受教育权利而奔走疾呼,也正是为此险而丧生。经历过生死之后,皮囊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无法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能够对父亲说可以为政治献身是至高无上的情形,但我可以想象她得知自己是被袭击对象时的惶惶不安。可是被袭击后,她怎么能更加不惧恐吓?因为她想读书,她想让更多人读书!反观自身,是我们的教育机会来的太轻易吗?见过了太多就连九年义务教育都难以接受的人,是不是也同样因为生不逢时?所以没有见识过这项权利来的多不容易。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安定的国家,身后有一个可以保护我们的国家。

每一项权利的争取都是不易的。刚好前不久看了米叔的新作《神秘巨星》,女主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胆敢忤逆暴力的父亲,她和马拉拉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背后都有一位理解支持的母亲,当然马拉拉还有这样一位父亲。可是在《追风筝的人》里,哈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强暴之下无法反抗,只能自己悄悄忍受。他被凌辱,他的儿子同样被凌辱……说到这里,又想到了慰安妇。曾被日本人摧残,也被国人谩骂……还有刚刚才得知的割礼……心疼,感恩,也该自省。有没有多一份感恩?多一份善意?多一份理解?多一分推己及人?多一份为不平而疾呼的勇气?愿人心向善,和平安好

我是马拉拉 读后感 第(3)篇

“教育并不仅仅为了获得有关许多事实的知识,而是为了训练人的头脑,使它成为一种工具,有了这个工具,就能对付任何种类的事实,就能推理,就能把一个领域中所收到的训练应用到对付不同的新领域中去。”――艾略特

这本书马拉拉的自传,详细的描绘了中东的风土人情,生活环境和马拉拉的人生历程:善于演讲的祖父,执着于独自办学信念的父亲,平静而美好的的村庄,令很多女孩子向往的学校,亲爱的同学们,自己为争取女子获得公平教育权而进行的各种抗争……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以及马拉拉开明而又执着信念的父亲对她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最大。她的的父亲放弃了大学任教的机会,一次又一次的坚持自己办学,锲而不舍,坚持一切孩子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给孩子们自由的思考。

这十几年的历程同样也是巴基斯坦的历史写照,同时也是马拉拉对权利争取,对信念执着,对学习渴望的十几年。

“有的时候,不是命运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命运。”在穆斯林的世界里,女性的地位很低,在连尊严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里,生命甚至有时都如草芥一般,受教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6岁的马拉拉不向命运妥协,用行动和智慧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努力争取儿童、女性受教育权利。

马拉拉曾说过:“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接受教育的人越多,人们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可以用智慧去换取更高质量的生活,而国家也会更富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我是马拉拉 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