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大学里教书、写作。一次,他应邀赴沿海一所中学,听了两场特级教师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讲座。周围的人有些奇怪:朋友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表面上跟语文有联系,实际上跟中学语文教学相去甚远,为什么放着一个陌生城市的风景不去看,而对这样的讲座感兴趣?朋友说:“我平时接触的不是大学老师,就是作家,现在有了接触一些杰出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机会,怎么可能放弃呢?写作者永远需要深入生活呀!”
一位熟人对书法情有独钟。夏天,他回到老家,正在山间跟着父母锄地时,突然狂风大作。朋友躲进一个“石铺”(当地对向上倾斜的巨石与地面构成的空间的一种景观的称呼),发现周围的树木左右摆动得特别有旋律感,当即用钢笔将线条描了下来。回到城里后,他将大自然的这种原始意象融进自己的作品中,颇得受众的喜爱。
从生理的角度说,一个人20多岁即趋向成熟,以后逐步走在衰老的路途上,不可能再有成长;但从心灵、学养、才华、格局等角度,我们哪怕活到90岁、100岁,依然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明智的人永远不会故步自封,而会不断地走进陌生的生活、直面新的问题,一步步提升自己。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这个世界不会等你》,意思是说,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面对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你敢于跳进波涛汹涌的生活中,不惧挑战,你的知识、经就会越来越丰富,你的才华就会越来越出类拔萃。你墨守成规,害怕走出舒适圈,你的学养、能力就会越来越不够用,最终一定会被这个世界淘汰。
世间永远有两类人,一是做什么事都以现世是否安稳为考量,回答是否定的,他们也许会想到改变一下;回答是肯定的,他们就会每天端着一杯茶悠闲地看着日出日落云起云飞。一是不管自己的现状怎样,有新东西就去学,有新潜力就挖,在危机到来之前先具备了一种从容,他们相信一个道理:晴天备好雨天的伞,总比下雨了再去买省事许多。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非常著名。但我们很多人未必知道,早年的齐白石不过是湘潭乡下一个雕花木匠。所谓雕花木匠,就是能做一般的木工,又能在这些家具里雕刻一些花鸟草虫等图案。然而,做木匠并非齐白石的兴趣,他一直坚持画画。十来年后,他拜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又向胡沁园、陈少蕃学习写诗作文,并脱离木匠生活,专心画画,以此养家。50多岁,他觉得老家这个地方太小,不足以供自己驰骋,又赴北平卖画为生。最初生活得非常艰难,有时甚至无米为炊,但齐白石没有气馁,他向京城的陈师曾等一些画家学习,在乡味中融进雅致;又向自己的低学历挑战,应林风眠之邀,前往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书。自此,他的视野越来越宽,名气如日中天。
成长就像种子,不会永远被覆盖在土层之下,不放过每一次成长,其实就是不放弃生命中每一次开花结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