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德,即语言交流中的道德,“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慎,驷马难追。”凡夫俗子,虽不能“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注重口德,尤为必要。
不说之德:
张学良
对当年往事守口如瓶
1936年12月12日,因深感大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军人守土有责,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断然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张、杨二位将军的命运。杨虎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张学良失去了半个多世纪的自由。
台湾蒋氏政权由蒋介石传给蒋经国,张学良没有人身自由。蒋经国过世,李登辉继任台当局领导人后,张学良虽仍软禁,但行动有了自由,可以接受媒体采访。来访的媒体和学者最好奇的最想得到答案的,便是西安事变的内情,然而张学良几十年如一日,绝口不说他与蒋介石、周恩来谈判的内情。即使在张学良获得完全自由并赴美定居后,哥伦比亚大学与他做口述历史时,也没有谈到什么西安事变的“惊人内幕”,而且明确对做口述历史的学者张之丙、张之宇姐妹说:“有也不能告诉你们,现在我绝不说。”
张学良为何不谈西安事变?根据常年不离左右的专勤组成员回忆,张学良在台湾接受台湾中视主播陈月卿访问时,曾说过其中的缘由。张学良说,他与蒋介石、周恩来在西安的谈判往事,现在蒋介石与周恩来都过世了,只剩他一个活着,不管说什么,只是他自己的说法,拿不出证据,另外两个人都不能作证,所以说了也没用,不如不说。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为的是促成全国一致抗战,历史已经定论,公道自在人心。关于张学良与蒋介石、周恩来之间的谈话,在二人已经作古、了无对证的情况下,由张学良说出,仅为孤证,可作谈资,却已难成史实。决不利用一己之话语权,对历史作有利于自己的言说,张学良将军的“不说之德”,不仅是口德,而且体现出人品定力和人格魅力。
不应之德:
余光中
对前友恶声调侃以对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出自《战国策》乐毅答燕惠王的信。意即朋友绝交,决不恶言相向,此乃君子之道。
著名诗人余光中与作家李敖曾经是合作伙伴和朋友,后因种种原因分道扬镳,李敖在做电视节目、写文章或其他场合,经常对余光中揶揄讽刺,对此,余光中从不回应。有人问余光中:“李敖天天在不同场合找您的碴儿,您从不回应,何故?”余光中答曰:“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从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李敖好斗,爱找人家麻烦,在他看来,把别人的缺点暴露出来才有成就,何苦呢?”
余光中与李敖都是卓有成就、影响广泛的文化名流,但就“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口德而言,余李优劣自现。是的,人无完人,谁会没有缺点呢?没完没了地指责别人的缺点,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君子绝交,应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事已无可挽回,多说何益?况且,俗话说“一只巴掌拍不响”。君子绝交,应当反思自己要负的那部分责任,就算道理全在自己这边,起码也是自己择友不善,无知人之明。与其喋喋不休地数落对方的不是,不如自我检讨,又何苦再去伤害对方。余光中对李敖找碴儿的“不应之德”,倒是体现出他作为文化大家的宽容、从容、优雅和度量。
不较之德:
梅兰芳
周济谩骂过自己的小报记者
无名小辈通过挑衅名人抬高自己,这一招其实并不新鲜。当年,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艺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有口皆碑的境界,获得国人一致好评。然而。有家小报记者,却故意挑衅梅先生,以此抬高自己的知名度。对此,梅先生当然不予理睬。小报记者不能得逞,变本加厉,对梅先生进行谩骂、羞辱。梅先生还是一言不发,旁人看不下去了,要梅先生给挑衅者以迎头痛击,梅先生却耐着性子,说服大家不要去管他。小报记者自讨没趣,事情也就烟消云散了。
不承想,忽一日,有人敲响梅先生家的门,家人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那个谩骂过梅先生的小报记者。贫困潦倒的他,到处借钱借不着时,却想起了自己曾经冒犯过的梅先生。梅先生出来见他。他开始虔诚地检讨自己,梅先生打断了他,说:“别讲了,你有什么事吗?”小报记者说了自己没钱、借钱无门的遭遇。梅先生掏出200块钱给他,说:“请走吧。”这位记者感动得扑通跪倒在梅先生跟前。梅先生只是说:“走吧。”
事后,梅先生还以此为例教导自己的家人,一定要注意口德,就是嘴巴要积德,嘴巴要让人。嘴巴让人,一生平安。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从未背后说过一个人的不是。梅先生毫不计较小报记者对自己的冒犯,这种“不较之德”,证明他不仅是京剧艺术的泰斗,而且是道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楷模。
任何时候,你的言论会显示你的人品,展示你的人格,影响你的形象。和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到处都是言论的场所,微博、QQ、博客、论坛等,人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你的言论,转瞬即可传遍四海。如果你的言论缺乏真实性,你就成了谣言的传播者;如果你的言论缺乏文明和修养,你就成了言说之地的污染者;如果你的言论伤害他人,势必造成相互之间的伤害。因此,言论越自由,口德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