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2岁的马世碧是安徽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提起她,同学们都不叫她的名字,有人叫她“学霸”,有人叫她“励志姐”。因为从进入大学的第二学期开始,马世碧就获奖不断:大一获得校三等奖学金;大二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奖;大三初获得了第四届“合肥工业大学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全校4万多名学生,只有9人获此荣誉),并进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
其实,像这样的“学霸”在一个大学校园里并不算新鲜事,但马世碧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她的成长与进步完全可以用逆袭来形容,她为此付出的辛劳是一般学生难以承受的。
1991年9月,马世碧出生在重庆市石柱县的一个偏远山区。当同年龄的孩子还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里撒娇时,她的母亲就永远离她而去了。那年小世碧才3岁,还来不及记清母亲的样子。可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从小就失去母爱的小世碧,高一那年,与她相依为命的父亲又因病去世。世碧彻底成了一个孤儿。
母亲去世后,父亲身体就一直不好,家庭陷入了贫困,所以,世碧从小就开始了做家务、干农活,10岁就喂猪喂牛,种地插秧。小学五年级时,她还因家庭的窘境被迫辍学一年;父亲去世后,她高二又被迫辍学一年。
失去了父母疼爱的世碧,就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过。由于爷爷奶奶身体不好,不能做体力活,世碧不得不里里外外地操持一个家,挑起重活。好在叔叔相邻而居,对这个苦命的侄女很是照顾。
高二辍学一年重返学校后,世碧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付出了比一般同学更多的努力,终于在2011年的高考中,以一本高分考入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初入大学的时候,马世碧很自卑,不愿跟宿舍的女生说话,因为她们都有父母护送着来,俨然都是骄傲的公主,唯有她,像个形单影只的灰姑娘。受此低落情绪的影响,大一第一学期,她的表现不是很起眼,成绩也不突出,顶多是个中等水平。经历一段低谷之后,马世碧开始反省自己,要拿出高二辍学返校后学习的劲头,一定要通过自立自强改变贫穷和无助。
她开朗了,广泛与同学接触,但与同学不同的是,她没有生活费从老家寄来,必须自己挣。她找到学校附近一家包子店问老板是否用人。老板说:“工资低,得早起,一天干活3小时给20块钱,干不干?”
马世碧算了一笔账,1天20元,5天就100元,一个月有400元钱,这就够一个月的生活费了。于是,她当场就答应了。接下来,就是付诸行动了,她每天早晨5点起床去卖包子,一直干到近8点,然后匆忙去上课。
大一那年暑假,马世碧想趁着近两个月的长假多挣点生活费。因为叔叔在福建打工,她就去了那儿,到当地一家塑胶厂当女工。厂子环境不好,天气又热,她一天要连续上班12个小时,吃饭只有十来分钟时间。厂里实行两班倒,上夜班生物钟打乱,白天睡不着。不过,近3000块钱的工资太有吸引力了,足够她几个月的生活费,所以,虽然辛苦,但她根本舍不得放弃。
从大一到大三,马世碧只回过两趟重庆老家,一趟是办助学贷款,一趟是过年看望爷爷奶奶。她回家一趟,先得坐14个小时火车,再转2个小时大巴,还要走一段山路,来回得260元钱。不是因为回家路途艰辛,而是回家既费时间又要花钱,她不回家,是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兼职挣生活费上。大一大二期间,做家教、发传单、做餐厅服务员、卖衣服、卖包子、烧烤店打工……马世碧做过约20份兼职,生活费全靠自己。不过升入大三后,学业更加紧张,她必须为未来筹谋,一门心思投入学习,暂时没有做兼职了。
不做兼职,早晨6点,马世碧起床,先读英语,这是她的“弱项”。除此之外,她坚持上晚自习,晚上10点半才从自习室回来。
进大学三年不到的时间,马世碧已经开始了她的人生逆袭,生活自给自足,成绩在本专业两个班100多名学生中,排名前五。不只是成绩拔尖,她还是一个很感恩的孩子。大一那年每个周末都到安徽省图书馆做志愿者,帮忙打扫卫生,整理书籍。
比起别的同学,马世碧就显得特别忙特别辛苦,但她却非常乐观,总是给人带来笑声,常为同学解忧分愁,传递一种正能量,室友称她为“知心姐姐”和“开心果”。
而面对“学霸”“励志姐”的称呼,马世碧说她并不在乎,她在乎的是:“我特殊的家庭以及自己坎坷的经历,让我更能体会到自立自强的含义。出身我不能决定,但命运可以自己把握,逆境更能催人奋进。用坚强而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的坎坷,世上将没有过不去的坎。”
是的,人生难免有坎,但能助人飞渡的,往往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