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完美不完美

  地球和月球是圆的,但确准地说,它们圆得还不太完美,一个椭圆形,另一个是略微扁平,况且它们本体上的形状复杂,高低不平。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纯圆满的东西,圆周率3。14后面的数字,至少可以数到100位,人们使用这个公式计算时,总把小数点3位后面数字都省略,差不多就是正确了。
  
  对待事物的态度,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其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因为局限,因为角度不同,看在眼里的事物也各有不同。甲壳虫爬在地面上,地面很平直,而在爱因斯坦眼里,地面是弯曲的。十五月圆,圆了又缺,盈亏圆缺,自然而然。
  
  谁人后面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说与被说,不过都是褒奖各异、是非对错罢了,生活中遇到了问题,错了的都是他人,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的。所以,关于对与错的评判,人们一开始就进入到了误区。
  
  当然,在人的视觉里也有完美,比如追星,比如崇拜,那是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一面,另一面遮挡在隐处,没有看见。如果有谁在他人眼里成为了完美,这个谁就肯定非常危险了,至少他是把自己掩饰得太深。
  
  十全十美是没有的。《菜根谭》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意之事两三分。在生活中,人人都看他人好,殊不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即便是正经也有缺失,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因为没有给阿傩迦叶送礼而得到了几捆无字经,经周旋后取到了真经往回走,却被一只老鹰把他们弄到了海里,在石头上晒经书的时候,猪八戒撕破了一张纸,孙悟空劝师父别着急,就是天还缺一角呢。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那么聪明,也大意失荆州;关云长神勇,最后也走了麦城;宋江做事够谨慎,喝醉了酒,在墙上误题了反诗。
  
  不完美的那点,不仅是对完美的映衬,更是完美自身冷静的思考。吃一堑,长一智,这也算是另一N完美的表现了。完美是一条通天路,因为走不到尽头,人们才奋力去走,没有谁在生活面前坐以待毙。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们都向往大都市,可大有大的难处,居长安,大不易,米价贵。唐玄宗开元年间,米价涨到10文钱1斗米,要是那银子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好几百块钱了。
  
  追求完美,是因为觉得不完美,但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却极端矛盾。天堂固然好,但很多人就是死也不讨厌地狱,舍不得眼前享受七情六欲的快乐。
  
  完美过了头,也就成了毛病。元末大画家倪云林特别爱干净,不仅文房四宝每天洗干净,院子里的梧桐树枝叶也要每天洗干净,硬是把一棵梧桐树洗死了。太完美时,就走到了它的反面。水至清则无鱼。古人和今人,没有谁愿意和整天满嘴政治、满嘴仁义道德的人打交道。宋哲宗听完大儒程颐讲课后,在栏杆旁顺手折了一枝柳条玩,程颐立刻对他说:方春发生,不可无辜摧残,结果把哲宗弄得很不高兴。
  
  金无足赤,人人都有毛病,没毛病的只有两种人,一种已经死了,一种还没有出生。有的时候,人们是可以接受他人的毛病的,小孩子尿裤子、尿床,没有谁对他们横加指责。老者过马路腿脚慢,来往的车停下来给他让路就是了。
  
  越是追求完美,失落感可能就越强。以屈原为例,他开始还欣赏那个渔翁的话:水清的时候洗洗帽带,水混的时候洗洗脚丫子。可屈原到了后来,终究看不惯、忍不了世上污浊事,投汨罗江走了。
  
  达不到完美,至少应该有一个对待完美与否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人面和耳顺、心情愉快,要是什么都斤斤计较,人和事就都黯然褪色了。
  
  庄子的老伴去世了,他坐在地上敲着洗脸盆唱歌;苏格拉底在大街上随便拽住路人,硬逼着人家和他进行哲学辩论;读过尼采的人,没有谁不觉得他的语言和思想有点怪异。这样一类人,常人看来似乎都有点神经质。
  
  包括经典文化,百家争鸣,论长道短,都非无懈可击,要不然就不会有对此的研究和争论不休了。
  
  白璧有微瑕,女子眉间痣,到底是美与不美呢?断臂维纳斯表达的是残缺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因有残缺,然后有完满如日中天光芒四射。谁都抓不住光芒,只有时空是涵盖万物的,人们经过时空,恰恰正是在经历着完美。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完美不完美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