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道德底线,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道德底线。今天,我们的道德底线是什么?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人们就会说:道德滑坡、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有一次,寒青在一个火车站丢了钱包。看四周,没有找到一个熟人,怎么办?寒青决定找一个陌生人碰碰运气。他忐忑不安地走到一个人面前说:“大哥,我的钱丢了,能不能借我80块钱?我回家后一定把钱还给你。”跟那人同行的人马上把他拽到一边,小声说:“两年前我也遇到过,结果被骗了。”于是,那人警觉起来。
仔细打量寒青后,那位大哥对那人说:“我看他不像那样的人。”于是,掏出80块钱给了寒青。寒青感激地接过钱,并记下了那人的手机号码。寒青到家后就用电话联系那人,将钱还给了他。那人当时也许会想:即便被骗,也一定要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守住道德底线,也许并不难。也许一个人要改变什么,并不是很容易;但是,要做一个好人,也许并不是多难。在这里,80块钱,就是道德底线。
2011年11月,上海发生一起车祸,父死亡,女重伤。途径的市民潘跃昀开车20公里将重伤女孩送到医院,还垫付6000元医药费。途中遇堵,他拍着车门喊:“让一下,有伤员急救!”大家都很理解地让了路。当有人问起是否担心被讹,他说:“你无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感人的行动。我们这个社会,一旦这样的好人多了,成为一种气候,成为一种环境,每个人都坚守“做好人”的道德底线,就是高尚的。
人不能以经济落后为南拒绝做好人,坚守“做好人”的道德底线,是一个人的道德观。潘跃昀认为:“人做什么是南道德观决定,而不是南经济地位决定的。”道德底线是一个社会道德架构的基础,它指的是人们应该遵循的社会道德最低警戒线。坚守道德底线,就是好人;越过道德底线,就是一个恶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每个人都自觉坚守道德底线。在道德承受的底线面前,每个人都可以为遇难者伸伸出援手,为他人送去温馨关怀,在紧要关头作出本能的选择。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好人”。
“做好人”,是一条要坚守的道德底线,那么“不能害人”,是不是也是一条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对此,中央党校教授周熙明认为:“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是一个时代道德失范最严重的现象。如果作为现代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结构被破坏,则必然会造成公民信心的丧失。”一旦道德底线失守,就意味着社会道德解体,让人想起来心痛的“小悦悦事件”就还会上演。那时我们将付出巨大代价,不论整个社会还是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
尽管“小悦悦事件”仍让人心寒,但是,不论发生了多少不道德的极端案例,都要相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而好人之所以被称为好人,就是因为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他都能做。好人和常人的区别,就是好人做了,而我们没有做,忘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潘跃昀、吴菊萍,他们是“做好人”的模范,是道德楷模。每个人都要经常问问自己:坚守道德底线了吗?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帮助他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