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写了一本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书出版后,我最常被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提问者中,印象深刻的有三位。
第一位是记者,采访是公事,问题却是私人的。
她说:“我理想的人生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但现实中有种种束缚,我想而不得。”
第二位是朋友,提问时,她27岁。
她一边约一个女友周六去画画、周日打羽毛球,一边向我抱怨单身生活—“说真的,我现在最向往的就是二人世界,有个好男友或好丈夫,我想在30岁前嫁出去。”
还有一位是同事,工作一年,来向我辞职。
“为什么?你以后打算干什么?”我看着她,有些疑惑。
“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她的眼里放着光,瞬间又暗淡了,“我十几岁就想成为作家了,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在格子间里浪费生命。”
她们在不同时段向我陈述不同的向往,关于喜欢的方式是什么,结语出奇一致—“可是,怎样才能抵达、得到或者过上那样的日子?”
你猜我的答案。
我对记者说—“要管理。”
是的,要管理你的理想、向往,哪怕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种状态、境界的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杏花疏影里’,如果是旅游,你要做好攻略;如果是买田置地,你要有财力,周密安排,仔细考量,还要懂园艺,起码要请个会园艺的师傅。‘吹笛到天明’,首先,你要会吹笛子,如果不会吹,只是播放笛声,想好买什么牌子的音响没?”
对方愕然。
我对朋友说—“要管理。”
“什么?”她惊呼。
“你想在30岁前嫁出去,而你的圈子小,年纪不小,当然要自我管理。如果我是你,就不会一周工作五天,周末两天还浪费在单身同性身上。我会思考,我的另一半在哪里,以及他大概的学历、职业、相貌、性格、爱好。我和谁交往,参加哪种活动,求助于哪些专业机构,才可能遇上这样的人。我一年相多少次亲,才能大浪淘沙,挑出可以相处一段时间的人,然后在几个类似的人中,挑出一个能共度一生的人。我的学历、职业、相貌、性格、爱好要改变吗?怎么变?现在就可以列计划了。”
朋友默默无语,若有所思。
我对同事说—“要管理。”
“你想成为作家,考虑过你有这方面的天分吗?你之前写过什么?目前市场流行什么?你打算在什么平台发表?相关平台有无认识的人可以学习、交流、引荐、合作?你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如果全职写作,生活成本谁来承担?如果不是,是否要找一份既可以维持生活,也能认识相关人士和平台的工作?”
同事犹豫了,她需要更翔实的方案和新角度。她喃喃道:“也许,我们的工作恰好如此。”
如果不是接受这样的提问多了,我也不会思考怎样才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我发现,说起喜欢的方式、更想成为的自己,人们眉飞色舞;而谈到落实,或找各种借口,或沮丧。我可以想象,10年后,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一样的口吻和结果。
一定要自我管理啊。
我们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过程中,要掌握克制与张扬之间的分寸,即情绪管理。
屏蔽不好的,与更能滋养你的人交往,即社交管理。
谋爱,维护爱;享受付出的快乐,也不一味地被索取和虐待,即情感管理。
列出计划,按图索骥,日积跬步,而不只是“画饼”,最终得到想要的工作、状态、事业,即粝牍芾怼
要开心,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则需要进行兴趣管理。
要有安全感,有能力照顾周遭,则需要进行财富管理。
要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则需要进行健康管理。
要做很多事,并且很轻松,则需要进行时间管理。
人生的角色只会越来越多,如何做减法,如何理智地分析,制订合适的方案,妥善安排、取舍、行动?
(在线阅读空间小编为您推荐,阅读意林、故事汇、青年文摘等就上在线阅读空间64ba.com)
其实我想说的是,喜欢一种生活方式,你要有实现它的能力,即实现目标的耐力和执行力。如果什么都没准备好,就不要叹息想而不得了。而所有的思考,结论只有一个:过你想要的生活,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你心中要有切实的计划,并有能力将计划逐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