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到1995年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的一本小书突然走红。几乎每个年轻人、中年人都买来一本,一年多的时间,这本书六次加印,印数达到40万册。
这本书叫《廊桥遗梦》,是一本美国小说。
严格地说,它连长篇都算不上,只有8万多字,但当时却严重地“敲击”着读者的心灵。用现在的话来讲,这是一个心灵出轨的故事。到处奔波的摄影师在旅途中遇到寂寞无聊的家庭妇女,正好人家丈夫外出,两个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引燃干柴烈火。但是,两个人又都没有足够的勇气打破现有的生活秩序,于是在互相观望纠结中,终于错过。
当时,许多读者被这个简单的故事感动到泪花涟涟。年轻人看到的是行走的浪漫,中年人大多在感慨自己婚姻生活的平淡、无趣,并且理所当然地想起自己曾经错过的各种放纵、情感机遇,想起了那些显得比自己老婆好的情人们、或者潜在的情人们。将心比心,顾影自怜,不由得潸然泪下。那个年代,人们的感情生活还远远不如现在开放,大多数拿得起却放不下,这让暧昧显得格外美好、沉重却又隐晦。无论男女,一股对婚姻生活进行反思的情绪开始弥漫,当然,只要最后回头是岸,就不算背叛。
没人想到这种情绪,对婚姻的另一方是否公平。媒介上洋溢着对这部作品的溢美之词。
《廊桥遗梦》在国内突然走红,应该是有着适合的社会背景。90年代,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并且有了闲钱;90年代,商品房的概念还没有也普及,大家不背房贷,以婚姻来节约生活成本的需求变得不重要了。人们开始大规模接触国外生活,包括他人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各种心思蠢蠢欲动,但又怯懦地不敢冒险。《廊桥遗梦》的故事,凑巧地、准确地摸到了脉,于是一炮走红,当时叫“引起共鸣”。
现在看来,这种味道的情感游戏显得太稀松平常了。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一夜情也成滥觞。突然出现的情感和性爱都不再是改变生活轨迹的决定因素,很多东西,人们轻易能得到,也轻易能放弃。即便有痛苦,也可化解,如若没有利益纠葛,早就犯不上念念不忘。
短短二十年,人们对婚姻与性的观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畅销的《廊桥遗梦》,只不过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小标志物。
在小说在中国走红之际,大洋彼岸的好莱坞正在拍摄《廊桥遗梦》电影版,由梅尔·斯特里普主演。这部片子后来也在中国上线,但反应已经不如小说热烈了。接下来,《廊桥遗梦》故事的发生地——麦迪逊桥,于2003年被焚毁。这条新闻在中国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2003年,中国发生非典,大家都躲在家里上网。互联网时代真的到来了,快餐般的爱情到来了,发生在60年代的廊桥遗梦彻底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