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是文化传承的基因。一个家庭的家风,影响着一家人、几代人的人生轨迹。而军人家庭的好家风,往往带有家国情怀的深厚底色。
军人,一个让人尊敬的职业,担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舍生忘死、奋勇杀敌,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在和平年代,他们抢险救灾、默默奉献,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一名好军人的身上,聚集了整个家庭的正能量;一个军人家庭的好家风,也能熏陶、影响、培育一代代好接班人。人们常说:“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因为他们永远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有句歌词这样写道:“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
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河北日报在“红色家风故事”专栏,刊发部分“红色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投稿作品,讲述军人家庭的好家风、好故事,敬请关注。
继承先烈遗志 传承存瑞精神
董继英
我的伯父董存瑞从小就是一个勇敢的人,他14岁参加抗日儿童团,还当了儿童团长,带领儿童团员们参加抗日活动,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鸡毛信。伯父16岁参军,在部队刻苦练习杀敌本领,两年后当了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伯父在部队表现非常优秀,先后荣立3次大功、4次小功,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三枚。
1948年5月,在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伯父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顺利完成了隆化中学外围的爆破任务。但连队发起冲锋时,突然遭到敌人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的火力封锁,关键时刻,伯父挺身而出,他用身体做支架,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桥型暗堡,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伯父的性格坚韧倔强,纯朴善良,就像他的父亲——我的爷爷。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放羊、砍柴、拾粪、修剪果树,爷爷是一个厚道、勤劳的庄稼人。
除了自家农活,爷爷还在田间地头搭建起简易窝棚,无偿为村里看管果树。尽管爷爷家境并不富裕,但当同村有人生活更困难,他都会主动接济。有一年,一个邻居家的孩子得了重病,急需要用钱,他们把能借的亲戚都借遍了。邻居知道爷爷家生活条件也不好,来串门时也没开口借钱。但爷爷看出邻居的来意,第二天他就把家里仅有的一只小猪卖掉,把几十元钱送到邻居手中。
我的父亲董存金当过民兵、村党支部书记,他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为了照顾老人,他曾放弃保送清华大学的机会。为了养家,他不怕苦、不怕累,曾经贩卖过牲畜、换过粮食、卖过猪肉、开过煤厂,还在面粉厂扛过麻袋。他辛辛苦苦养活一家8口人,把我们兄妹4人拉扯大,供养我们读了中专、大学。
长辈一直教育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厚道。伯父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楷模。
姑姑的儿子艾冬是一名北京公安民警,多年扎根基层,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嘉奖8次,被评为2019年度首都公安“法制之星”。2020年疫情期间,北京市公安局12345分中心全天候安排人员值守,接收办理电话派单,艾冬作为市公安局12345“接诉即办”工作的负责人,冲在前、干在先,带领同志们加班加点,共办理各类群众诉求近万件。
“接诉即办”需要他,抗击疫情的派单需要他……由于工作过度劳累,艾冬于2020年2月22日牺牲在抗疫一线,年仅45岁。他用生命传承了英烈精神,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伯父董存瑞的名字在家里很少被提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慕名到董存瑞纪念馆参观,他们也会到家里看望爷爷奶奶。后来,从别人口中、从课本里、从电影里、从纪念馆里,我渐渐了解了伯父的英雄事迹。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给我们兄妹4人改了名字,哥哥改叫董继先,我改叫董继英,两个妹妹分别叫继红和继华,寓意继承先烈遗志、继承英雄遗志。
虽然从未与伯父谋面,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我毕业参加工作时,曾经有很多次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但当时英语教师特别稀缺,我最后决定选择留在隆化,留在以伯父名字命名的学校——存瑞中学,做一名人民教师。
“一支粉笔染双鬓,三尺讲台度春秋。”30多年过去了,在为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把存瑞精神传承给他们,让每一名存瑞中学的学子走出“存中”门、传承英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