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听《红色号角》导演讲创作故事

  革命战争年代,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

  他们放弃优渥,

  毅然投身烽火,

  一手握笔,一手拿枪,

  坚守初心,不弃信仰,

  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奔走呼号

  …….

  建党百年之际,

  记者节到来之时,

  打开20集系列微视频《红色号角》,

  铸就了中国新闻史上

  一个又一个丰碑的“新闻战士”们,

  正鲜活向我们走来

  …….

  创作《红色号角》这部二十集系列微视频作品,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题材的重要,那些曾经战斗在敌后的“新闻战士”们,他们是英雄,却鲜少被纪念,他们的事迹也很少被人提及。同为记者的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挖掘出、记录下他们曾经不被人熟知 。这是一次以记者视角记录“记者”的实践,也是一场见贤思齐的镜鉴,更是我们坚守初心,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精神与光芒的诚意和决心。

  ——《红色号角》导演陈明岩

  

  记录不能被遗忘的人

  ——系列微视频红色号角》创作手记

  文/左钊陈明岩

  今年4月9日,我们《红色号角》摄制组和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的几位研究员一起来到平山县滚龙沟,探访晋察冀日报社曾经驻扎战斗过的地方。几位研究员,大多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一路上他们不停讲述着自己的父辈在晋察冀边区工作战斗 ,让那些烽火中办报的战地新闻人鲜活地走近了我们。

  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还记得在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拍摄采访结束后,我搀扶着研究员胡冀燕老人从台阶上走下时,她对我说了一些语重心长的话,让我每每想起都感动又鼓舞。

  

  胡冀燕的父亲是原晋察冀日报社副社长胡开明。那天她欣慰地说:“终于要有一部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曾经在炮火纷飞中有一群有信仰、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离开优渥的家庭,毅然投身到抗战中来,以笔为枪,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而奋斗着,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是英雄,可是却鲜少被纪念,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些曾经战斗在敌后的“新闻战士”。你们,也是记者,所以《红色号角》这个项目不仅对我们,对你们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如果你们也不来做这件事,那他们就真的可能会被遗忘了。”

  在后面越来越深入的拍摄采访中,我们更加理解了胡冀燕老人的这种担忧。资料匮乏、采访线索稀少、知情者寥寥,是我们最常面对的问题。比如,马兰村的晋察冀日报社旧址,已是危房,正在修缮中;栗园庄的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只能看到地基的痕迹;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旧址也踪迹难寻……而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就是挖掘出、记录下这些烽火岁月中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而奔走呼号的战士们不被人熟知 。

  深入寻访战地记者的英雄传奇

  在民族危亡的抗战年代,这些曾战斗在河北大地上的战地记者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铸就了中国新闻史上一个又一个丰碑,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生命壮歌。我们不能让这样一支可敬可爱的队伍隐退到历史深处!访故地、找专家、查文献,钩沉索隐,调查采访,《红色号角》摄制组足迹遍及延安、山西、浙江、武汉、江苏、北京、河北等地,发掘出了大量史实和精彩细节,真实描绘了20位出生入死、贡献突出的晋察冀战地记者故事。他们是:创造了十年游击办报奇迹的杰出新闻家邓拓;四赴前线、一心让祖国未来充满阳光的战地记者华山;16岁回国抗战满腔报国情怀的归侨记者仓夷;毁家纾难、先人后己的摄影记者雷烨;宁死不屈壮烈跳崖的新闻女杰黄君珏;能文能武、威震敌胆、血洒冀中的诗人记者陈辉;中国红色摄影事业划时代的开创者、对工作充满狂热激情的战地摄影师沙飞……

  

  这些胸怀理想、信念坚定的新闻前辈,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生命史诗,业为世钦,德为世范。对于我们新时代记者来说,晋察冀战地记者群像,正是我们不断成长进步、见贤思齐的镜鉴和榜样。

  艺术再现生动感人的历史场景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听《红色号角》导演讲创作故事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