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日报记者黄碧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清晰地勾勒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历史发展的聚光灯投向了横琴,这个离澳门最近处仅60米的边陲小岛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在方案出台约半个月前,在与横琴相隔百余公里的佛山,佛山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推动佛山在更广阔舞台加注新动能、赢得新优势、续写新篇章。
乍一听,“横琴”两字对佛山人来说更多的是对国家级新区的仰望,是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带来重大机遇的期盼。
实际上,如果把时间维度延伸到20世纪,横琴与佛山并不遥远,反而有着一段亲密的“前世今生”。就在当前高楼林立的横琴新区、横琴自贸区,其核心地带的一部分——中心沟围垦区,曾经是属于佛山顺德的“飞地”。其背后更有着一段沧海变桑田 。
20世纪70年代,超万名顺德人响应号召,投身横琴岛中心沟围垦工程。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筑大堤、建水闸、挖河道、建公路、搞农业生产,历时10年缔造了填海工程的一个奇迹。到2010年,为配合国家全面实施横琴开发战略,顺德区将中心沟权属交给横琴新区。
佛山与横琴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跨越山海
超万名顺德儿女横琴围海造田
横琴岛是珠海第一大岛屿,与澳门三岛隔河相望。
在距离顺德约130公里外的横琴拥有一块顺德“飞地”。这种“飞地”现象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很少见。
当时顺德人为什么会去横琴围海造田呢?
原来的横琴仅有40多平方公里,由大、小横琴两个岛组成,两岛之间是一条海水与湿地交织的巨沟,面积约14平方公里。
1968年,为了向海滩要粮食,珠海决定对中心沟进行围垦。由于工程艰巨,当时归属佛山地委管辖的珠海,提出与邻近兄弟县合作围垦开发的设想。
根据佛山地委的指示,1970年,顺德县乐从(沙滘)、杏坛、勒流、龙江、均安等五个公社的3200名基干民兵,分两批浩浩荡荡奔赴珠海横琴中心沟。
时任顺德县围垦工程党核心组成员、指挥部副指挥,后任总指挥的黎子流曾经回忆,当时大多数投身建设的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没有现代化设备,没有与大海打交道的经验和技术,靠的是“一颗红心两只手”。
将一片汪洋拦腰截断、围海造田,怎能是易事。
那时是全国经济困难时期,没有机械化,粮食不够吃。横琴岛上缺淡水、无蔬菜、无住房,岛上每年风雨特别多,自然环境恶劣。
围垦人员开山、筑路、填海搞围垦都是靠双手双脚,有时候乘的船一天能被浪打翻上百次。住的是自己搭建的草房,台风一来就被刮得破破烂烂甚至倒塌。
顺德儿女经历3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筑起了长各2公里的西堤和东堤,开挖了14公里长的环山河。此后,五个公社的农民轮番到岛上开垦种植。顺德人还发挥养鱼专长,把垦区改造成具有珠三角特色的桑基鱼塘。其间,为了解决滩涂上无淡水、无电的情况,顺德人兴建了水库和发电站。引淡、排涝、发电,中心沟不再是“有得种,没得收”的“伤心沟”,沧海终于变桑田。
顺德围下的中心沟面积到底有多大?当年,广东省测量局测量结果:1.6万亩(10.65平方公里);省国土厅测量数据为1.7万亩(11.3平方公里);也有说法为1.8万亩(11.98平方公里)。与澳门约32平方公里的面积对比,这次围垦,顺德得到了约1/3澳门大小的陆地。
回顾这段历史,从人力上来看:由于有轮换制度,前后超万名顺德儿女在中心沟挥洒青春与汗水。直至1980年珠海立市,顺德人开始大批撤回,只有少数人留在了横琴。
从财力来看:据粗略统计,在最艰苦的四年间,顺德耗费了财政资金650多万元及大量物资在中心沟围垦。当时人均工资一个月大约40元,一个普通家庭四口人一个月100元足够基本生活。可以说,对于当时一年财政收入约5000万元的顺德县来说,是倾了全县之力支持中心沟围垦工作。
权属之路 胸怀大局将中心沟移交珠海
虽然在挥师横琴之前,顺德与珠海双方明确工程完工后,围垦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归顺德,三分之一归珠海。但最终,围垦工程由顺德独立完成,中心沟后来也成为顺德的一块“飞地”。1980年珠海立市时没有将中心沟与横琴一齐划入珠海。
1985年珠海启动统征全市土地工作,到1988年,整个珠海市区的土地已基本统征,只剩斗门和横琴的中心沟。